大多数人并非输在能不能,而是输在肯不肯
那天在分配与债务的经济周期律一文中,我举了个校园当中的例子。
有读者问我,这难道不是错的么?
为什么要我们去适配这个明明错误的世界?而不是倒过来,让世界为我们改变?
这就是我为什么要讲经济,因为太多人,从小到大什么道理都学,唯独不学经济。
什么叫经济规律?1+1它到底等于几,这就叫经济规律。
一个东西,供应小于需求,市场的力量使得它涨价,你说涨价就不对,我必须人为的限制它的价格。
那很简单,从价高者得就变成了有关系者得,谁有背景,谁有关系,谁就可以低价得到,然后转手去市场上卖高价,套利。
这就是你要的。
你想要对,你得到对了么?你只得到了经济规律的嘲笑。
这就是为什么我那天讲,一个人,一个孩子,越早了解商业社会运作机制越好,最好在他还没有学习是非之前,就先了解。
先有的鸿钧,后有的天,先有的规律,后有的是非。
你把你自己定义的是非凌驾于经济规律之上,你当自己是鸿钧老祖啊?
想通这点简单的事儿,你回头去看我那天举的学校的例子,就不违和。
学校,它也是个经济体,是个经济体,它就跳不出经济规律。
这就叫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谁来了1+1都=2,不接受,那就是你自己2呗。
有多少家长,因为自己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对高校充满了幻想,那是他自己没见过。
就像十万天兵,每个人背后的家长们,都觉得咱娃是十里八乡最优秀的修行者,将来一定是飞黄腾达,在京里做大官,和大圣一个桌吃饭的。
那不怪他们,谁要他们没见过。
作为天兵之一,你见过了,你就不该再这么二了。
只要你读书期间,没有把所有时间都用在寝室里打游戏,只要你肯和教授们交流下,你大概就会清楚,他们各自是怎么走到这一步。
也就是说,一个学生,到底要经过多少筛选,才能成为教授,没人隐瞒你,你完全可以弄清楚。
而一个教授,他到底有没有你想的那么风光,他到底有多少工作中的憋屈,困境,作为弟子,你也是可以探听清楚的。
俗称这个信息差,只要你愿意,花几天就可以弥补,无非你肯不肯。
我小时候,80年代,院子里的孩子们都喜欢议论86版西游记,讨论猴子和玉帝到底谁牛。
大家争得面红耳赤的原因就一个,他们只愿意看电视,连翻开西游记小说都不肯。
我肯。
我翻完小说就告诉小伙伴们,俩人根本没有可比性。
孙悟空的实际神通,大约在王灵官和杨戬之间。
杨戬就是那个困住猴子的二郎神,王灵官就是那个和猴子打成平手的保安。
王灵官是谁?
是真武大帝手下五百个灵官里面某个姓王的。
真武大帝非常牛,他的职责是降伏三界一切妖魔。
远比猴子牛,猴子遇到黄眉童子,无可奈何求真武,真武是能解决的,但是不想解决,因为他不想得罪弥勒。
而真武大帝是四御之一,北极紫薇大帝的手下部将。西游记里面的神仙,三清四御五老,五老里面就有如来,就有观音菩萨。
那你觉得猴子够得上谁?
玉帝就算不如三清之一的太上老君,他也是高于或者等于四御的。
猴子是能比得过四御的手下真武大帝?还是能比得过五老里的如来,菩萨?
别逗了,另一个四御,太乙救苦的坐骑,也就是九头狮子,随随便便就可以把猴子叼在嘴里,还是轻轻的,生怕伤了他。
猴子的水平,连给四御当坐骑都差着档次呢。他实际上是属于五老的下属,或者四御的下属真武大帝的下属王灵官那个等级。
你看,你随便查下书就可以弄清楚,但请问,当年院子里的小孩有谁愿意去做这件事?
答案是没有。
就我愿意,所以最后我出来一锤定音,来结束小伙伴们的争论。
很多事儿,不在于谁比谁怎么样了,而在于你肯不肯。
我那天在分配与债务的周期律里面讲到的商业社会原则,它本质上就跟小时候查西游记原著一样,不是一个能不能的事儿,是一个肯不肯的事儿。
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人,他不是不能有钱,他是不肯有钱。
多数人想要的有钱是我不变,让世界变,世界来理解我,来迎合我,那就跟昔日院子里的小孩们一样。
你且吵去。
真正的想要有钱,是你知道世界不会为你改变,需要你改变,你去迎合它。
你所在的任何一个团体,只要在这个世界上,它到底怎么运行的,只要你肯,你一定能弄清楚。
这个过程,绝对不会比查一本小说原著难多少。
问题是多数人,他就没有这个意识。
我们随便想象一个场景,一个泥工,愿意顶着40度的高温,去室外,去楼顶上堵一个洞。
他愿不愿意弄清楚,为什么要堵这个洞?项目的来龙去脉是什么?
他不愿意的,他只知道,工头安排他,至于工头为什么这么安排,前面可能还有好几道,最后一层层传达下来。
最初一定是有一个业主抱怨,我家漏水了。
然后才是有人去打开检修口,去查,查不明原因,测试,比如雨大了会漏,还是连续下雨会漏。
然后连续打开关联部分的检修口,最后一路定位到漏水点,发现,原来是楼顶某一处渗水,殃及外墙,最后一路向下,漏进了地下室天井。
这一定有个过程的,而且还会牵涉到这钱,物业出,地产出,还是业委会维修基金出,亦或者业主本人出。
可能到最后,作为那个干活的,你堵那个洞就一个小时,你挣了200块。
那你知不知道,你上面也许有两个经手的人,一个负责钱,一个负责定位问题,每个人都为此挣了2000块,一共4000块,你连5%都不到。
这就是分配话题呀,又回到我们那天讲经济周期律里面的分配了。
你以为我在说泥工?
我在打比方,我指代一切工作者,包括码农,包括各行各业的最后的做事的那位。
你连5%都拿不到,你嚷嚷自己收入太低,可你怎么不思考思考,怎么才能不拿这么少呢?
如果你眼睛永远都只盯着那个洞,你怎么可能拿到另外的95%呢?
你换个视角,你跳出自己狭隘的习惯,你就会发现,我上面打比方的这个浓缩了的商业项目,这个总额4000多的项目,它最不值钱的部分,恰恰是堵洞。
它最值钱的地方在于钱从哪里走账,以及,定位问题并给出维修方案。
前面本身就占据了超过95%的价值,而最后那个堵洞的行为,那是要跟天桥底下一群临时工争抢的。
你刚说300,人家就报价200,你还怎么挣钱?
不就堵个洞么,这么明确了,堵漏王一包,洞指给你,你还咋要价?
这就是我说的,很多时候,很多事儿,不在于能不能,而在于肯不肯。
当你不肯了解这个商业社会的全貌时,意味着你把自己赚钱的所有可能性,全都堵死了。
是你自己活成了那个眼里只有洞的泥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