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轰西贝的老罗,至死是个少年
回答一个满级读者的问题。
这个问题的背景是当下沸沸扬扬的老罗 VS 贾国龙。
老罗非得说西贝是预制菜,又贵又不好吃。
西贝的董事长贾国龙晒出了老罗的菜单,表示说,不好吃当天你们把十几道菜都吃完了。
而且声称,他们不是预制菜,他们是中央厨房提供的。
简单说,预制菜这个词儿是有国家规定的,不是说只有当天现杀牛,现卤牛肉才叫非预制。
你老罗是诽谤,官司要打到底,并且西贝的厨房从来都是透明的,欢迎食客参观。
然后支持两边的人,就在互联网上吵起来了,很有意思。
那么这个满级读者,他在问我什么呢?
他留言说,老罗这人,30多岁时是个少年,怎么50多岁了还是个少年。
少年的特点就是他会喊苹果的手机太烂了,但是他自己造不出一款手机,别说好,哪怕是能用,能稳定供应的手机,他也造不出来。
但就是这样的人,非常的有受众。
我看了留言很好奇的回了句,你是做什么的?
他说他是某家企业的老板,我,嗷的一声,表示明白了。
其实这很正常的,就像1566里面,徐阶张居正作为反对派的时候,严世蕃骂他,你们搅吧搅吧,大不了搅到所有人都没了工作,市场上也没了消费,一切企业家都出走,大家玩完就是。
但是后来徐阶坐上那个位置,是一样的。
这个世界原本就是这样,大多数人原本就是少年,谁更有少年感,谁更能得到多数人的认同。
就像小孩子当然更认同小孩子,难不成还认同大人?
小孩子如果认同大人,那他已经长大了嘛。
西贝这件事本身说穿了就只是一个商业模式问题。
就一个商业模式本身而言,只有老板要什么,员工要什么,客户要什么,不存在外人怎么评价的问题。
正确的答案是没法评价。
我举个例子,同样的内容,我可以每个月两篇付费文章,让读者用4块9的价格点击阅读。
我也可以推出一门课程的,就是把全年的24篇一次性推出,外加一次见面会晚宴,售价3万块。
如果采用后面的模式,虽然读者会下降很多,但是因为单价足够高,我反而会营收直接提升十倍的。
但是与此同时,我告诉你,采用后一种模式,这些付得起3万块的人,他们大部分是不会阅读的。
明白我的意思么?
他们花了3万块,你送他24篇,他们里面能有一成人阅读就不错了,绝大部分人期待的是什么?
是见面会,是晚宴。
也不全是为了追爱豆,他们只是想要通过见面会彼此递名片,寻求生意上的合作机会。
这实际上就变成什么?变成广交会了,等于我攒一个局,让那些有生意要做的读者聚会。
你推销你们家的生意,他推销他们家的生意,就是一个生意交流会。
所以你最后就会发现,当采用后一种模式时,我是赚到了10倍的钱,但是我变成一个攒局的掮客了。
我的内容,反而被当成了摆设。
假如我是一个穷光蛋,还能有足够的影响力,我当然喜欢后面这种模式,挣钱嘛,不寒碜。
问题在于我不是,我有属于自己的高频交易主业。
假如我的内容被人家当成摆设,那我就不来做这件事了,不说企图流芳百世,但至少我希望被人记住。
被记住才是我这个老板的主要诉求,所以我就会采用模式一,就是今天你们看到的。
一篇文章,只要4块9。
而且我都不是预付制,是你想看了,才需要点进去,不想看随便你。
正常的商业模式一定是罗振宇跨年演讲那样,预付的,预付20年。就像办健身卡一样,反正20年的内容都提前卖掉了,后面你爱看不看。
因为大部分内容创作者都不能确定自己的内容始终有价值,有吸引力。
所以他们都会采用一次性兜售许多年。
而我之所以不采用这种方式的原因是一样的。
因为采用这种方式,很多人他付了钱,可是他不会阅读的,他读两天他就不读了,就像办健身卡的,有几个人能坚持健身?
那我就弄不清楚我到底有多少真实的,追更的读者了。
所以我不想预付,原因还是同一个,我本就拥有自己的高频生意,在自媒体这里,我更希望得到的是,真的需要我内容的读者。
你看,我举的这个例子就告诉你,同样的内容,不同的商业模式可以卖不同的钱的,差十倍都不稀奇。
这里面不存在贵了便宜了,只是不同的老板有不同的诉求,不同的客户也有不同的诉求。
那么员工同样,也有他们的诉求。
比如我免费,能持续地做下去么?
做不下去。
一个人,我让你每天跑20公里,你坚持不下去的,我每天让你跑20米,你肯定能坚持下去。
如果每天的文章,需要我亲自打字,配图,上传,我没有那个时间。
我能够做的就是提供我的思想,就像你们老板开晨会的时候讲话,他只负责讲话。
他兴致所至,啪啪啪的讲了一通就走了。
他的讲话,是需要秘书班子来形成文件并下发的,正因为如此,他才高兴讲,他才能坚持讲。
那我也一样的,我需要搭配工作人员,你们才能看到文章。
那这些工作人员,人家就会有诉求,职业诉求。
一家企业,一个部门永远是亏钱的,这个部门里的人,见了那些挣钱的,比如高频团队的同事,他怎么抬得起头?
他抬不起头,他觉得自己没有商业价值,他还能踏实干么?他不会离职么?
我身边的工作人员也是学霸,人家去做点别的事情,也会有钱有前途的。
你说我可不可以招一些完全找不到工作的人来给我当助理?
比如招一些三和大神?
理论上可以,现实中呢?
助理可不是帮打个字就可以的,他有时候需要传话。
一个三和大神秘书,传话给我的交易员,说老板说:XXXX。
那个交易员,他敢信么?他能信么?
大部分交易员都是学霸,都有厌蠢症,你找个北大文科生当助理去传话,他们还经常会质疑。
你找个三和大神去传话?谁会信?
你看到问题了么?这个成本是天然拉起来的。
就像在金融机构里面,那个大客户经理明明也只是个打工仔,拎包伺候人的,他也不得不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
没法子的,环境要求。都是那种身价的,一个乞丐怎么混迹其中?
那你要捯饬一下,是不是成本全都上去了?
所以怎么说呢,在我看来,很多事情无非是商业模式而已。
你像我们职业做交易的,每年花七位数在咨询上,是非常正常的操作,因为成本占比并不高。
你说我会不会去看免费的咨询?
不会看的。
我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七位数起的建议我都不放心,不要钱的建议,我敢信?
就像你跑去医院,如果不要钱,那不就是江湖郎中拿你当白老鼠,做药物试验去了嘛。
我每年拿到高盛的,大摩的分析报告,都是很贵的买来的,照样漏洞百出。
我不是怪他们,漏洞百出是正常的,这就是行业的真实水平。就像三甲医院并不能包治百病,汤臣一品同样会漏水。
这就是为什么我那天在投资人的七个阶段里面告诉诸位,前两个阶段行不通的原因。
专业机构自身都没法解决的问题,更别说大部分散户沉迷的都是民科。
说到底,人要相信科学,当三甲不够看的时候,你需要的是上协和,上协和还不够的时候,你要上梅奥。
可这一切是要钱的,说穿了,任何游戏到最后都是拼资源。
而我最初没有钱怎么办?
大部分散户选择了喝符水,信巫婆,而我选择了那天的第五层的模式。
我相当于让市场给我发钱,用市场发给我的钱去培训我自己,这叫带薪学习。
所以你到了那天的第七阶段你就会发现,这个游戏玩到最后就是滚雪球,滚生意的雪球。
市场发给我的钱,最初培养了我。而后我拿着这些钱,去雇佣更优秀的专业人士,雇交易员,分析师,律师,来帮自己。
然后利润放大,帮我的人也放大。
所以我才说,投资本质上就是经商。你知道你在这段商业模式里面要什么,然后把商业系统建立起来,才是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