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令我们总是后悔的直拍大腿?

有好几个读者对巴菲特其实不是资本家,他是资本的艺术家这个脑洞很感兴趣。

希望我能够举一个例子,一个资本家没有赚到钱,非资本家反而赚到钱的例子。

正好,我要回答其他读者的问题,这些问题本身就是例子。

前段时间我讲过白银和黄金的关系,咱们今天来做个复习。

昔日,我说这种关系分三个阶段。

在正常的年份,他们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好比央行大量的购入黄金,是为了对冲美元储备的美债风险,并不会大量储备白银。

白银的需求更多还是由工业决定。

但是,当央行大量购入黄金导致市面上无金可购,储备黄金的就不仅仅是央行了,也会包括各路富人。

尤其是持有大量美元资产的富人,他们希望自己的总资产里面有一两成是黄金,作为对冲。

央行都买不到,富人更买不到,如之奈何?

这个时候,白银就会成为次选项。

我昔日举例子,我说这里面的关系就像上海的房价与杭州。

昔日2015年的时候,人们先是抢购上海的房价,上海的房子就像黄金。

抢不到会怎么样?抢着抢着,上海的房价相对于杭州太高了,上海都已经涨过一轮了,相对于杭州显得很贵了。

这时候,就会有很多富人退而求其次,也就是后来你们看到的,2016年的时候,很多人从上海转战杭州,买入杭州的房子,就相当于白银。

那么等将来回调的时候,你就会发现,白银比黄金先跌,正如它后涨。

这种贵金属市场上的补涨效应,我昔日用一个所有人都经历过的,国内房地产市场上有过的现象,打了生动形象的比方。

于是深入人心。

但是深入人心之后,过了一段时间,两种读者给我的反馈是不一样的。

一种是来报喜的,我赚到了,我通过参与白银的补涨效应赚到了。

另一种是后悔的直拍大腿,说,我错过了,我当时明明看过你说什么,我当时明明也看懂了,可我为什么还是做不到呢?

…….

好,这两种留言人群里面我各自选择一个描述了自己资金状况的有代表性的人出来。

一个叫做A,一个叫做B。A是做到的,B是踏空的。

有趣的是,A正好是一个相对来说没钱的人,而B,是个相对有钱的人。

据各自的描述,B的可投资资金,是A的十倍。

好,我们用传统的定义来看,谁是资本家?或者说,谁相对来说是资本家?

谁的资本多,谁是资本家嘛。

B是资本家,A是马仔。

在单独这一件事上来看,而且是投资领域里的事来看,反而是马仔赚到了钱,资本家没有赚到。

这不就是你们要的案例么?

资本这个东西,只有在资本非常稀缺的情况下,才会很容易赚钱,比如古代。

古人放贷,每年动辄都是60%的利,收50%的利,那都是做慈善。

这话可不是我说的,是王安石说的,王安石说与其让民间放60%的利,不如我来放40%的利,减轻借贷人的负担。

明白这里面的潜台词么?

我们不要用今天的人的视角去理解古代的利息,你今天收40%的利息,那是因为你要冒着巨大的风险,你大概率本金是收不回来的,你在赌,才敢收这么高的利息。

高利息是用来对冲本金风险的。

而在古代,这种40%的利息就跟今天4%一样,是常规操作,为什么?

因为古代的资本太稀缺。

生产力太不发达,资本太少,供需极度扭曲,使得40%并不高。

你倒是想要挣这种钱,但很遗憾,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绝大多数人,都没有余钱。

明白这意思么?没有余钱。

80年代初期官窑的盘子,如今卖几百万的,当时在特定商店里,用外汇券只要200块就能买到。

问题是,你父母只有几十块的工资,根本存不下来钱,你哪儿来的200块?还去买个不知道几十年后才能涨起来的盘子?

你不会那么做的,你没有闲钱买艺术品,你一定会先满足自己的衣食住行,买辆自行车,甚至买个钢丝床,也不会去买那个官窑的盘子。

说穿了,就这点事儿。

那么反过来,当资本充裕的情况下,你光有资本,有什么用呢?

起作用的,已经不是资本,而是你这个人。因为相对于烂大街的资本,会操作的资本的人本身,才是稀缺的。

同一笔钱,让巴菲特去操作,就是资本艺术家,让你操作,就是金融消费者。

所以我们回到A和B的故事,B可以比A有钱十倍,问题是,A听懂了,接受了,B只是听懂了,并没有接受哦。

我那天在改变命运的第二个话题里,用成才打了个比方。

许三多就曾经评价过袁朗联手高城打压成才这件事,他怎么说的?

他对袁朗说,你把成才做人的根基,都给打没了。

这句话很重的,说明许三多看懂了,他看懂袁朗们到底在干嘛。

成才所坚持的从来都是台面上的东西,成才认为自己能不能考上老A,是成绩决定的,是总成绩是否第一,是狙击是否出色决定的。

他不认为自己当年跳槽高城的行为是得罪人,他也不认为所有人都会因此而联手给自己穿小鞋,他向往着离开高城,去袁朗那里,就会有新天地。

没成想,袁朗并不愿意为了成才的狙击水平,就去得罪高城,成才落空了。

他忽然发现这个世界并不是你考了第一,就能有第一的对应回报。

所以许三多说,你把他做人的根基都打没了,他的整个世界,崩溃了。

问题是,在袁朗眼里,不破不立。

你不破除你旧有的想法,你就没有办法去接受真实的世界。

我能够轻易指出成才的昏聩并不是因为我比他聪明,而是因为母语效应。

明白这个词儿么?

你英语学的非常好,过了六级过了专业八级,跑去英国一看,小学生口语都比你溜。

为什么?

因为那是他的母语。

我小时候我们院里随便拉个小孩出来,他一眼就能看出成才哪有问题,都不用思考。

任何一个都可以做到,你说为什么?

母语效应。

院子里随便拉个小孩,你问他,什么叫做: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你猜猜看他会怎么解读?

他的解读跟网络世界完全不一样。

大部分网民对这句话的解读是说,他有关系嘛,那无论他多差都可以上,他没有关系,那他再好也上不来。

这是网民的解读水平。

昔日我小时候那个院子,随便拉个小孩出来,他会给你这么解读:

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这句话很好理解呀。

就像招标,你都不去人家单位问问负责人这件事到底啥情况,光看了个标书就以为自己标书分拿第一,就一定能中标,那你多半会失望。

也就是说,这句话是告诉你,和客户私底下沟通,确定真实目标是最重要的,而不是自顾自先做事。

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又怎么理解呢?

他会告诉你,没那么简单的,你顶多这里不行,你那里还是要行,你总得有方面能行。

然后可以针对你行的这方面专门设定一项萝卜坑的考试,你考了第一,正好以这个为理由,说你行。

……..

服不服,就问你服不服?

小孩都懂,只要不是那种小学生,只要是初中以上的,爸妈聊天不避开他的,个个都懂。

因为不需要你多聪明,你每天跟家里听爸妈下班后聊天,你听都听明白了。

这个就叫母语效应。

当你没有母语,或者说,你那个母语和真实的世界对不上的时候。

你要做的是翻译么?不是的。

我们小时候学外语,老师讲过很多次,你们不要翻译,你越是习惯于翻译,你越是学了一堆的夹生饭。

你要怎么样?要忘记自己的母语,要把你学习的语言当母语,要沉浸到语境里,你就习惯了,你就脱口而出了。

这个就叫做从听懂,到接受,你不停的翻译你能听懂,可是你无法接受,你不翻译了,你忘了以前的,这叫做你接受。

袁朗之所以要打掉成才做人的根基,是因为他很清楚,不破不立。成才需要的不是听懂,是接受。

如果你总是想要翻译,想要用你过去的思维方式怎么伪装一下,就能混进来,你混不进来。

只会浪费你的时间,随着青春逝去,你失去的越来越多。

你不如早点破掉它,我过去的想法我干脆不要了。

成才最后对袁朗说的台词就是这句话。

他苦笑着说,我明白,你看重的,并不是我的狙击……..

这一刻他真的明白了,他真的第一次开始接近于君子不器,他不再把自己当工具人了。

他终于明白了考不考第一并不是决定他命运的关键,他的想法,终于第一次开始接近昔日我们院那群小孩子与生俱来的观念了。

到这个阶段,成才的优势就会体现得淋漓尽致。

因为你会发现,昔日我们院的那群小孩,他们对你的优势荡然无存。

此前你蒙着眼,他们睁着眼,你怎么都打不过,现在你睁着眼,他们也无非睁着眼。

别忘了,你是真比他们优秀一千倍。

从睁开眼的这一刻起,你身上的优秀就起作用了。

而你的内心,也早就轻舟已过万重山,从看山是山,经历看山不是山,回到了看山还是山。

你的命运,也就随之改变了。

本網站僅收集相關文章。如需查看原文,請複製並打開以下連結:是什么令我们总是后悔的直拍大腿?

🎤 最新文章 🎳 🎷 熱門文章 😈
🎮 推薦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