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根底的新兴大学们,凭什么抢走这么多高考高分?
回答一个满级读者的问题。
今年的高考分数出来,志愿填报之后,有很多名不见经传的学校冲上了热搜。
他问我,这是不是一场高校之间的价值重估。
高校这个东西我们怎么看呢,它和城市,和房地产板块,和行业是一样此起彼伏的,没必要神话它。
我们想想看,沈阳的区号是多少?
024。
那么请问,沈阳在全国的城市里面,难道能排进前五么?
答案是显然的,它既然能够是这个区号,它曾经就排进过前五。至于你听来觉得很荒诞,是因为那个年代,你还没出生。
就像你今天看热门行业,和上一代人看热门行业,都不是同一批。
沈阳排前五的那个年代里,只怕粮食局才是好单位。
但对于年轻人来说,你都没听过这个词儿,因为2018年已经取消改名了。
字典上说,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之所以会成为一个梗,被网民取笑,那是因为98年修订版的时候,时代已经变了。
1998年的时候,张华去了外企,后两个正面临下岗,这个句子拿出来当然会被笑。
谁在笑?就是我们这代人,98年的时候,我们作为当时的学生,在取笑。
我们笑完老师也会跟着笑,老师笑什么?
笑这句话忘记修正了,忘记根据时代修正了。
换言之,这句话在最初的时候是没问题的。
你再往前推几十年,李萍出来当工人,就跟后来大家羡慕的电力,烟草系统一样,而去百货公司,更是肥差。
在一个凭票购物的年代,家里有人在供销社,那都是要方便不少的。
我们把目光拉回到高校,也是一回事。
1955年交大西迁,全校的精华基本上都给了西交,留在上交的大都是些本科一二年级的学生。
问题是,从80年往后的几十年里,沿海与内陆的地域差别就开始起作用。
上海是码头呀,是国际化的前沿阵地,上交的学生马上就可以和外企有着紧密的接触,西交那可是在内地。
这种地域交流上的差别,甚至大于资金投入方面的作用。
西安不是不给西交投钱,而是说,即便你愿意,也能够投入等同于上海投给上交的钱,你也改变不了地域上的差距。
这就像我在广州搞绿化和在西安搞绿化的难度是不一样的。
在广州种一颗三角梅,我需要种么?我什么都不用做,它自己可以野生野长。
在西安,这颗三角梅我得花多少代价,才能让它过冬呢?
这种地域上的差别会在此后的几十年里,逐步放大,乃至带来连锁效应。
那更优秀的学生,他就愿意去上海,因为毕业了好找工作呀,你在西安读书,回头毕业后不还是得去上海找工作么?
作为老师,即便没有人用高薪挖他,他也更愿意去上海工作,因为他要考虑老婆的就业,娃的读书,以及他娃未来的就业。
久而久之,你就会发现连锁反应,西交的学生,老师,资源,会自发的向上交流动。
当初55年的时候,你怎么拆分的,怎么用外力让它向西流动,此后的几十年,它会按照惯性,再流回东部。
所以我说,高校,城市,行业,这些东西是一模一样的内在原理。
那么我们回到今天的这个问题,当下的这一批新兴学校。这批学校能够从传统985手中抢走高分的考生,源自两个原因,外因和内因。
外因在于传统高校,尤其是名校,长期以来都不是学生导向型,而是拨款导向型。
有些话怎么讲呢?凡事有利就有弊,这是事物的一体两面。
我们国家的高校最大的好处就是读书便宜,不像美国那样动辄花个几百万,学贷要还到40多岁。
那你有没有想过,这个便宜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是有人替你付了钱。
那么谁替你付了钱,谁就有了话语权。
于是我们高校的导向从来不是就业而是拨款,怎么才能争取到更多的拨款。
因为付钱的不是家长,是拨款方啊。
你会发现教授们没谁花心思上课,大都在争取各种基金项目。
尤其是本科生的教学讲义,几乎十年不变。
因为你们这些学生没掏钱,所以你就不是人家高校的客户,那么你的利益,也就没人关注。
这就是为啥本科毕业了你也找不到啥像样的工作,你还是得去考研,本科就成了一种类似于高四的存在。
因为本科阶段和企业,和社会完全脱钩,学校也不会去重视。
而企业也觉得你培养的人,根本不是我要的,到了公司还得重新开始。
这个校与企之间的矛盾,就是外因。
那么内因是什么呢?是当下的就业难。
这个现象会持续十几年的,社会上每年一千多万的大学生的供应,家长们发现,尽管国内读书是不怎么花钱,可是架不住花时间呀。
花了这么多时间,也没找到工作呀。
于是内外因结合之下,就诞生了市场需求。
就会有一批新兴学校冒出来,说,他们要依托大厂,去针对市场的需要培养学生。
这个游戏想要长期玩下去,最根本的解决方案是需要家长掏钱的,比如你愿意每学期掏10万块,读个本科花个80万。
那么学校也许可以换个导向,以家长为客户,以培养学生就业为目的。
问题是,能掏钱的家庭,不差就业的机会,真正差就业的,往往是掏不起钱的。
所以有些高分的学生,他们就会去试图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去尝鲜。
因为他们笃定,这种新兴大学甭管未来如何,是要加钱,还是办不下去,至少第一届毕业生,既不用交钱,也不至于找不到工作。
安排也给你安排上了。
就像一个小区,新房还没卖完的那会子,物业肯定是好的。
再往后就没啥保障了,这完全是一个市场厮杀的结果。
而这整件事的本质,就是我那天在人类社会的底层逻辑里面讲的,这是PC们主导的此起彼伏。
那天有读者留言问我,PC之间也是个分层的世界么?
当然是呀。
不理解的话,你去看西游记。西游记里的神仙世界就相当于一个PC世界,凡人世界就相当于一个NPC世界。
神仙世界没有矛盾么?
没有矛盾还取什么经?还哪儿来的西游记?
如来和老君还有香火之争呢,争的是什么?争的不就是NPC么?
是,NPC是傀儡,可问题在于,是谁的傀儡呢?是老君的?还是如来的?
总之不是共享的傀儡,那就一定有纷争。
你看到的行业的此起彼伏,城市的兴起衰落,乃至高校的分分合合,有什么是西游记没有聊过的?
一代人喜欢红木,一代人就喜欢球鞋,一代人喜欢邮票,一代人就喜欢玩偶,一代人喜欢古董,一代人就喜欢区块链。
那个相在变,那个质又不会变。
质就是我那天讲的,大多数人,他就是傀儡,无非驱使他的咒语发生了改变,他被驱使这件事本身,又不曾变化过。
所以重点从来都不是那个相,而是,你到底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一个看透人类社会底层逻辑,并能够熟练运用的人,还是一个糊里糊涂的,傀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