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杰瑞,张辽要是不冲,他还是关羽的前同事么?
那天在分配与债务的经济周期律一文中,有很多读者不约而同留言问了同一个问题。
他们问我,为什么我没有勇气呢?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东西?亦或者是一种后天培养的品质?
答案是,都不是。
这是一种选择。
除了极个别出淤泥而不染的,绝大部分人最后长成什么样,很大程度上都受到周围人的影响。
有句话说的很好,你打开朋友圈,把所有人的资产统计下,拉个平均值,大约就是你的。
所以讲人是环境的产物,一般意义上,都是成立的。
勇气是会传染的,懦弱也会。
直面问题的性格是会传染的,遇事抱怨也会。
你去任何一家大公司,在基层员工里都会发现人是分流的,每天都在抱怨的人一定是坐一桌的,每天琢磨着怎么才能上进的人,是坐另一桌的。
这一点很奇怪,但在任何一家公司都是这样。
按说这些人年龄相同,资历相似,都是同一拨入职的新员工,但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坐不到一起去。
要不了三个月他们就会分开,各玩各的,你三五年后再去看,一波往上走,一波原地踏步。
其实这个原理非常简单,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最简单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融入。
所谓打不过就加入。
我小时候念中学时,班里有个同学,成绩中等,也不知道为啥,他就是喜欢跟前几名混在一起。
其实学校里面是泾渭分明的,学霸和学霸在一起,学渣和学渣在一起,中不溜和中不溜在一起。
他很独特,他一个中不溜,融不进去非要强融,就是跟在学霸们身边。
其实我觉得他是很不开心的,因为也没人尊重他。
他的位置相当于几十年前京城里的那个笑话,冯裤子的笑话。
胡同里的冯裤子,非要跟那些看不上他的,院子里的人一起玩,结果就是他每回都当跟班,还被人家嘲笑,起个外号。
但最后呢?
冯裤子终究混成了能够捧大腕的人。
我当年那个同学也是一样的,他后来最高成绩考到过全班第三,要知道他原本是三四十名。
我们就算他后来稳定到前十名左右,那也是不可想象的提升。
这个方法就叫做利用环境的力量。
当你跟一群差生在一起时,大家都玩你不玩,显得你格格不入,当你跟一群学霸在一起时,大家都学你不学,显得你格格不入。
人这个东西,很受环境影响。
你很喜欢吃薯片,你身边都是胖子,你吃起来心安理得。
你很喜欢吃薯片,你身边都是健身达人,你下不去那个嘴,每一口都让你自卑,以至于你从薯片当中得到的痛苦远大于快乐。
你就戒了,你就跟周围的人一样,撸铁去了。
其实就这么点原因。
你觉得科比是怎么变成科比的?
很简单,周围的人天天给你灌输,你可是科比哦,你可是男人中的林志玲哦。
你什么时候见过志玲姐姐捧着薯片大嚼?
她吃块蛋糕可能都有罪恶感。
那科比是一样的,也许他凌晨四点起来后,也很想和洛杉矶街头还没入睡的那群混混们一起勾肩搭背,酗酒嗑药,奔赴最后一场,问题是,他能么?
他不能。
当周围所有人都期待你成为他们想象中的科比,于是,你就被推上神坛了,当你在神坛上待了足够久,你自然而然,会成神的。
这就是环境的力量,俗称,你被架那儿了。
你一天到晚跟关羽,张飞,赵云做同事,你敢怯懦么?
也许你内心深处有过怯懦,问题是,你能流露么?
你被架那儿了,明白不?你被架那儿了。
张辽内心深处未必觉得江东都是杰瑞,问题是,他可是关羽的同事兼哥们,他被架那儿了。
现在十万江东杰瑞来了,你带着八百人,你冲是不冲?
你不冲,当即社死。
你就会想,人不能窝囊死,本来我混挺好,人家都说我和关羽是同事,想必差不多,我也享受这种45度仰角多时了。
如果关键时刻,连前同事关羽嘴里的杰瑞,都能让我认怂,那我今后还怎么混?
我难道后半辈子憋屈死?郁闷死?
一拍大腿,冲了,这就是张辽式的勇敢。
虎豹骑,北府兵,玄甲军,背嵬军,怯薛军,怯薛军,神机营,
历史上为什么从来都是把精锐整编在一起,为什么不打散呢?
因为打散了没用。
一个团队80%都怯懦,其余20%也勇敢不起来,反过来一个团队80%都勇敢,另外20%天生不勇敢也会被带着勇敢。
这就是为啥精锐扎堆反而比打散他们更有效果。
那么换言之,你想成为谁,你就要主动靠拢谁,哪怕最初像冯裤子一样不堪,忍着也得主动靠拢。
十多年前,我还在给人打工,在企业里当高管的时候,那年代流行一个段子,大佬母亲简朴说。
据说最初好像是老俞说的。
老俞那年代有两个说法,被互联网放大了,一个是树论草论。
他问同学们,你们是要长成一棵树呢?还是任人踩踏的草。
另一个就是母亲简朴论。他说一个简朴的母亲,会有利于儿子成为富豪,正巧,他老娘就很抠门。
那年代流行一本韩剧叫商道,讲的韩国版胡雪岩式商人林尚沃的故事。
也不知道为啥,各个企业主都追捧,几乎各大公司每个高管办公桌上都被迫摆着一本书叫商道,公司发下来的。
凑巧,商道里面林尚沃的娘,也是个非常简朴的老妇人的形象。
有一次也是我嘴欠,我居然问我们二股东,问起这茬。
我们二股东是个创业的一代大佬,当年就身家11位数了,他本人也很简朴,凑巧也有个简朴的娘。
我问他什么呢?问他财富与简朴的关系。
我对简朴的理解是,一个人只有简朴,才能攒下第一桶金,然后通过创业,投资,获得财富。
这个说法是当年网络上很流行的。
他笑了,说这不扯淡么。也许有这个原因,但这顶多是个次要原因。
主要原因是什么?
简朴这种性格,所带来的节省,从来不是为了节省金钱,而是为了节省时间。
花钱不仅仅花掉了钱,更多时候是花掉了时间。
乔布斯为什么穿同一件衣服?是只买了一件么?不是,是同一件买了一柜子。
他不想选择,他不想花心思去研究什么衣服好,该穿什么衣服,他才可能有时间去研究他的产品。
人一天的时间就24小时,你把劳斯莱斯研究的那么清楚,你就没时间用在你的事业上了。
换言之,为啥一代大佬背后往往有个简朴的娘,是因为这个简朴的娘,潜移默化的,或者说无意识的教会了孩子如何节省时间。
于是她那个善于利用时间的儿子,才有可能成为大佬。
你想想看,一个人,他的心思全都用在某个特定的事业领域容易突破呢?还是东摸摸,西逛逛,更容易突破呢?
而这个世界上大部分的富豪,也并不是通过投资成功的,而是通过在某一个领域里做出了突破。
你觉得一个朋友圈里遍布着该行业所有上市公司董事长的高管,更容易在本行业内做投资呢?
还是一个基层的小员工,每天道听途说,追涨杀跌更容易做投资呢?
显然是前者,这不就是巴菲特讲的,做自己懂的事儿么?
上面这是他讲的话,我当天很有一种被启发感。
我们这个二股东,他并不是做投资的,他做企业的,可是他对投资的理解,对成功的理解,包括对节俭的重新解读,都让我非常有启发。
因为他当年讲的这些话,和我当时观察到的统计数据,是能对上的。
那我们想想看,他的认知是怎么来的?很简单,环境带来的。
一个11位数的老板,会拿我们当朋友么?不会的,在他眼里,我们是员工。
他平视的,是那些同样11位,甚至当年少数几个12位的富翁,以及各地的诸侯。
人家的圈子是这个,那么有时候,他的看法,对当时我们这些还在给人打工的人来讲,当然会有启发。
这未见得是他个人多聪明,而是他的环境,他的咖位,他身处更高的信息高地带来的。
所以那天有读者问我说,包括勇气在内的很多品质怎么得来的。
很简单,你只要有一颗冯裤子的心,接下来的一切都是顺其自然的。
这个过程就像当年我那个舔着脸的同学,在自己够得着的范围内,去跟自己能够接触到的最强的强者混一起。
哪怕自己就是个跟进跟出的,哪怕特别没地位,也不要介意。
尤其是年轻的时候,更是务必要这么做,慢慢的,你自会成长。
等你成长到一定阶段,你再去更强的环境,继续去当那个冯裤子,这样一轮一轮,多轮之后,你就真长成老俞嘴里的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