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高考多考了几十分,我的人生还不如他?

那天讲比跳槽,转行,深造,更有效的七个步骤时,有读者留言问我这么一个问题。

他看了第四步之后有个疑惑,他不明白,那些做不成事儿的人,究竟是靠什么取得信任的?

你这个问题,有两种回答方式。

一种是你从小经常听到的那句话,等你长大了,你自然明白了。

等你有了十年工作经验,经历过足够多的人和事儿,看多了,见多了,你就再也不会问这种问题了。

第二种方式就是我今天要做的,我干脆给你把馍嚼烂,撑开你的喉咙,给你灌流食灌进去。

其实这件事的根源,跟这个问题毫无关系,有这类问题的,往往都是学生,或者初入社会不久,又或者说,你父母把你保护太好,被吊打的不够。

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和其他国家比,虽然都是脱胎于普鲁士教育,但是我们的教育有一点不一样。

那就是从幼儿园到高中这十五年里,老师天天都在强调,人和人是一样的。

他即便提到不一样,也尽量淡化你无法改变的那些,比如家庭背景,比如智力,比如体力,比如性格。

你回忆下是不是这样?

老师经常会无限放大努力的占比,以至于我们的教育之下,很多人把个人条件理解成了加法关系。

比如努力是80%,家庭背景5%,智力5%,体力5%,性格5%。

如果你信了老师的,那么高中之前,这就是你眼里的世界,所以衡中学霸当众扬言要拱了白菜,就是脱胎于此。

关键在于家长也很配合,因为家长和老师的目标是一致的,我们本来就有千年的科举传统。

家长也希望出分数,老师也有KPI考核,两者一拍即合,就给学生描述了这么一种加法关系。

那么等学生长大之后,一走上社会他就被打了个闷棍。

大学里同寝室一起翘课打游戏的,回头他被安排好了几+几,你上街送快递,都有美好的前途。

那这时候很多学生就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他就会迅速转入另一个极端。

他会觉得,真实的比例应该调整为家庭背景才是80%,努力5%,智力5%,体力5%,性格5%。

那我告诉你,这孩子坑还没踩完,他且有得踩。

真实的占比是什么?

是这个模型从根子上就是错的,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饼图,不是一个总量为100%的有限饼图,它是一个无限数字的乘法关系。

家庭背景乘以努力乘以智力乘以体力乘以性格,是乘以。

每一个参数都有范围。

你说你家庭背景为零?

那就是二战时广岛刚出生的孩子,他刚一出生,天上掉下来一个炸弹叫做小男孩,game over。

这就叫家庭背景为零。

这孩子很聪明的,他比爱因斯坦还聪明,然后呢?没有然后。

你说你体力为零,一出生,呼吸停止,game over。

你说你智力为零,行走的木乃伊?那怎么嵌入人类社会?

你说你性格为零,一出生就会喷火,逮谁喷谁,护士刚要给你喂奶,就被你给喷没了,这下好了,自己也没得奶喝,game over。

你说你努力为零,一出生就像乌龟一样安静,趴在床上一动不动。那即便你是富二代,有护工团队喂养,你就静静的保持那个姿势趴满100年,你同样不可能有任何成就。

很少有人哪个参数彻底为零的,但确实有大小,有人是一,有人是十,有人是百千万。

所以在这个模式下,当你任何一项足够大,都有可能大力出奇迹。

你比如阿斗成年后跟晚辈们回忆当年:

朕,遥想昔日与我赵叔一同作战,长坂坡那是杀了个七进七出,朕还领先了赵叔一个身位,那是何等的快意恩仇。

有没有被他装到?

你还真没法反驳,因为人家讲的是实话,阿斗之所以在襁褓中就能视曹操百万雄兵如草芥,那是因为他有个好家庭背景。

孙杰瑞心想,如果我也能有个赵叔,何必带着十万人喜提孙十万的称号。

这就叫乘数效应,乘以一个赵云,直接把襁褓中的阿斗的属性给拉满了。

任何东西都这样,你体力拉满,吕布,智力拉满,诸葛亮,性格拉满,刘备…….

那你说,努力拉满什么样?

佛陀讲过的,什么叫努力精进?一天加班12小时叫努力?

不,那个叫磨洋工。

一个小时3600秒,一秒56个刹那,每个刹那你都高度紧张,都有在专注么?

你内观一下,会发现一个小时里面有一半的秒你都在走神,而即便是剩下的那一半的秒里面,56个刹那里,大部分都在空想,发呆,内耗。

也就是说,你以为高度专注,其实一个小时20万个刹那里面,你只有1000个刹那是有效的。

你能有1万个刹那集中精力你就已经进入心流状态了,而佛陀呢?他能20万个刹那都利用起来。

所以一个心流者可以轻易的10倍效率于普通勤奋者,而佛陀,可以200倍于普通勤奋者。

人家工作一天,等于你200天,努力拉到极致就这个样子。

你拉得到么?拉不到。

清北的学生这么优秀了,绝大多数也只是普通勤奋者,隔三岔五能心流俩小时就不错了。

至于佛陀,那只是传闻。

看到了么?我给你描述的这个才是真实的世界,没有什么占比,就是一堆东西在相乘。

你觉得你能改变哪个?

我相信每个你都能略微改变,小范围改变。

你想大范围改变,那你去看爽文吧,那里面什么天灵根地灵根,要啥有啥。

回到这个读者的问题,我那天说的七个步骤,它属于哪一类?

答案是它什么都不属于,它就是个工作方法。

工作方法的本质就是吸收率,或者叫转换率。

张三光吃不长肉,李四喝水都发胖,为什么?吸收率不同,转换率不同。

好比张三的家庭背景,努力,性格,智力,体力,是5*5*5*5*5=3125。

李四的家庭背景,努力,性格,智力,体力,是5*5*1*5*25=3125。

前者的工作方法用对了,你掏出3125,对方也收到了3125,这就叫转换率100%。

就像你是个卖货的店家,你发快递,你发了价值3125的货,对方无损的收到了3125的货,给你打货款3125。

但是后者的工作方法用错了,你的确发了3125的货,可是,其中9成都被你写错了地址,没有发给客户,发给索马里海盗了。

客户只收到了10%,于是人家也就只给你付了312.5的货款。

看到了么?那七个步骤,起到的,就是这点作用。

那我们来想想看,我举的这俩人,是完全相同的,你3125,我3125。

如果不同呢?如果差着等级呢?

那就没法争。

你说你工作方法很对,他说他是董事长的独子。

看懂了么?

不是所有的人,都是你的竞争对手。

误拿所有人都当自己竞争对手,习惯了多考一分干掉千人,是应试教育带来的副作用。

当你处于D这个生态位时,你的竞争对手都是D,而不是C,不是B,更不是A。

身为D,你和A说不定是合作关系,你和D才是竞争关系。

那个董事长的儿子非要放弃千亿家产,来和你比看谁加班时间长,看谁解BUG速度快。

这种事情,爽文都不敢这么写。

你想得通这一点,就会发现,现实中你身边真正的竞争对手,他们往往和你是一个等级的,大家都是围绕3125。

也就是说,你解决不了的问题,他也解决不了,你做不成的事儿,他也做不成。

你不能假设说,有个人有超能力,他的基准线围绕3万浮动,他非不要在C堆里混,他非要跟一群D混在一起,就是要和你竞争,你手里的馍,抢来吃,香。

没这事儿的。

所以当你提升自己的视线,当你站在那个能决定你前途的人的视角下看问题,会发现自己手底下这帮人,是差不多的。

他手下全是D,一个C都没有,你说他信任谁?

很简单,他信任懂七个步骤的,他信任那个懂工作方法的。

明白这意思么?只有你自己觉得自己与众不同,只有你自己才会分辨很多D之间的细微差别,什么D-,D+。

比如我明明是3128,他只有3121,我比他高了整整7,上面的人咋看不见呢?

上面的人,根本没精力操心这些。

一家大企业,招了一批应届生,张三说:我是上交的,李四只是武大的,我比他高考分数高了那么多,为啥不重视我?

答案很简单,因为看不见。

你是清华姚班的,也许会多看你一眼,寻常清华计算机的,也是跟交大的,浙大的,武大的,混在一起打杂,没人搭理你们的。

你自己想多了,就这么简单。

上面的人,见过的世界比你想的大得多,小妖们以为的法宝,只是太上老君系裤子的腰带。

换言之,不是你事情做不好,领导偏要信任你,他事情做得好,领导非不信任他,没这事儿。

现实是,在领导眼里,你和他差不多的,差太多就不可能做同事了。

你自己心里也许会觉得你做得更好些,他稍微差些,就像你觉得你高考多考了几十分。

但是对不起,在上头看来,你们都是半斤八两,都是围绕3125这个基准线在打转。

所以,那七个步骤,才会发挥巨大的作用。

因为它直接决定了,你的3125,上头到底能拿到百分之多少。

而你这辈子的人生回报,也就是你收到的货款,不是按照你发了多少货,是按照到货付的,明白不?

因为基础属性上一个台阶,你上不去,而同一个等级内,能比的,就是到货率。

本網站僅收集相關文章。如需查看原文,請複製並打開以下連結:为啥高考多考了几十分,我的人生还不如他?

🎵 最新文章 🎮 🎶 熱門文章 🥁
🎸 推薦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