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发财靠康波是一个早就过时的概念

那天有读者看了分配与债务的经济周期律一文,当我们谈到债务问题时,他不由得想起了一个人。

周金涛。

周金涛最著名的那句话:人生发财靠康波。

康德拉季耶夫在100年前提出的康波周期,那个年代,西方正处于我们那天讲分配与债务的经济周期律里生产力的第一阶段。

我那天说,经济其实就两件事,一个是分配,一个是债务。

我们假设,人类一直都停留在工业时期,广义的老板和广义的工人之间的分配模式是四六开。

前者总数很少,拿走四成,后者人数很多,拿走六成。

这个广义的老板包括资本的拥有者,品牌的拥有者,渠道的拥有者,等等等等。

你今天看就是一个公司的董事会,合伙人群体的主要成员,要么是资方,要么是高管,要么是技术骨干,要么是销冠。

同理,这个广义的工人也包括了大多数基层与中层。

大家这么分配没问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后者就会积累债务。

因为后者挣到的工资不足以购买足额的商品,好比从人数上讲,他们应该买走九成五的商品,但是他们只得到了六成的收入,不足的部分,只能负债购买。

这就是一个债务累积的过程。

债务累积高了,购买力必然下降,广义的工人没钱买商品,老板们也就会遇到销售遇阻,不得不向社会输送人才。

于是广义的工人群体整体购买力进一步下降。

那么上面整个过程就是康德拉季耶夫定义的繁荣,衰退,萧条。

有什么办法呢?

没啥好办法的,人死债消嘛。

这就是为啥康德拉季耶夫发现康波周期大约是5,60年,因为这正好就是一代人。

新一代的韭菜出生了,又可以进入上面这个分配+负债的循环了,等还不起债,就停滞了,就萧条了。

等死了,债消了,就探底回升了,新韭菜就开始玩新韭菜的游戏了。

这就是康博周期这个概念诞生的起源。

周金涛当年讲人生发财看康波是很有道理的,因为他是20年前开始研究经济周期的。

你要知道我们国家用几十年走了人家发达国家几百年的路。

那你对照过去,我们20年前的那个阶段,就相当于西方世界100年前。

所以周金涛在20年前那个年代讲人生发财靠康波,说明他很理解那个年代我们所处的阶段。

这个时间线,基本上也就是我那天聊生产力三阶段里面的第一阶段,初级阶段。

都是能对牢的。

但是你真的要理解经济的全貌,你得看全球,得看发达国家,因为他们走的比你远。

俗称你未来要经历的,才是人家当下经历,甚至是早就经历过的。

你比如美国,他们早就已经经历过第二阶段,第三阶段了。

那么到了我那天讲的生产力第二阶段,其实康波周期已经失效了。

为什么?因为引入了新变量。

所谓人死债消这个周期太漫长了,很多国家等不急,你比如日美都开启过无限量化。

这就是在探索,能不能人没死,就先把债给稀释了?

毕竟财富是可以重定义的,又不是非得认死理,只有曼哈顿的房产贵,贵这种东西,可以定义的呀。

定义英伟达的芯片贵,可不可以呢?

你比如2000年之后,经过重定义财富,冒出很多互联网新贵。

过去老钱们手持的他人的债务还是债务,既然人没死,也没说不还你了。

还是肯定还给你的,问题是,你财富的占比,被稀释了。

这点事儿,这点发达国家几十年前经历过的事儿,国人正在慢慢体会中。

过去有句话说,你万元户了不起么?你攒了很多存款,问题是买不起房子。

现在是你攒了很多房子,但是你买不起某些高科技公司。

房子也好,高科技也罢,都是一种重定义。

你的钱从数字上没有消失,但是从比例上,它被稀释了。

当拥有更多新富翁的时候,你那个老富翁,就显得没那么富了,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在加速康波周期。

能不能人还没死,就先把那些债给稀释掉?

这就是我那天讲生产力第二阶段的时候,已经在发生的事儿了。

但问题是,当下已经进入生产力第三阶段了。

新阶段,产生了新问题。

过去在第二阶段的时候,我们想要加速康波周期的迭代,我们可以定义很多新的财富。

好比说,你昔日买房子,欠了一屁股债,没关系,互联网兴起了,你可以做码农呀。

你不需要等到人死债消,你做码农,赚高薪,没几年就还清了。或者这么说,你的儿子去当码农,替你这个老子把债提前还清。

这就是用新行业稀释老行业的债务,加速康波。

可是到了第三阶段,你会发现,很多人实际上是无用的。

这一点我就不展开了,我那天在生产力第三阶段重塑社会当中,仔细分析过生产力和消费力的撕裂。

生产力一骑绝尘的同时,消费力实际上反而是下降的。

而且这里面的分配问题到底为什么无解,我那天也分析过了。

这就麻烦了,或者说,用100年前的老的研究成果,用康波周期已经没法解释新问题了。

我说的更难听点,都不是人死债消的问题。

因为昔日的消费占比高的是粮食,是工业品,今天的消费占比高的是附加值。

比如一个商品,那个娃娃本身只有5块钱,它之所以卖了500,是IP的力量,里面495都是IP的钱。

你生产力的大头都来自那个IP好么。

那个IP的产量是无限提供的,你关了产能,它就没有了么?它还有的呀。

尤其到了数字时代,卖的是什么?是游戏装备啊,那东西产能是无限的,程序员改个后台数据,它就从9个变成9999个了。

而且我那天讲到第三阶段时,也分析过,你发钱没用的,前两个阶段你发的钱会进入流通,会重启生产力与打了六折的消费力。

但是当下,你发的钱,最后都会进入财务黑洞。

因为卖的东西实际上已经变了,已经不是工业品了。

于是最大的问题就冒出来了,俗称你还不起债,明白不?因为你没用,你没有利用价值。

生产力前两个阶段解决方案一个是等老人挂了,新人上,无债一身轻,它的前提是假设你有用,在老行业里就有用。

第二个阶段的解决方案是就算老人不挂,重定义之后,你在新行业的收入远高于老行业,你也可以还债,这个前提还是你有用。

第三个阶段真正的问题是什么?

是前提不存在了,如果你没用,那你怎么还债呢?

所以人生发财靠康波,这句话曾经是对的,20年前是对的,因为当时我们的经济周期阶段,对标西方的100年前。

那个年代有一个默认的前提,是个人就有用。于是你只需要踏准鼓点就行了,别的无所谓。

但现在,没用,未来,没用。

因为时代真变了。

在生产力第一阶段的时候,所谓的投资理念实际上就是剥削。

你去看前几十年,你为啥投房产能赚钱?因为大多数人能挣下钱,能接盘。

大多数人为啥能挣下钱?因为他有价值,他真的能提供生产力。

而过去几十年,所有的什么基金也好,这那也罢,五花八门各种投资策略包装,最后,钱不还是流入地产?

那你的投资思路归根结底,不就是指望多数人来接盘?

而你指望人家接盘的投资思路的前提,始终依赖于对方得有生产力。

这就是为啥我说,在生产力第一阶段,一切投资的本质都是剥削他人的生产力,俗称等人接盘。

无非直接的,或者间接的。

可是等到了生产力第三阶段,等他找不到工作,他挣不下钱,他提供不了生产力的时候。

他咋接盘?

对方身上就没有生产力,你剥个DER呀。

所以我说思路彻底变了,你不可能从一万个人身上剥出什么生产力,在第三阶段,你要赚钱,除非你自己一个人能提供一万人份的生产力。

现在也好,未来也罢,重点变成你怎么才能有用?怎么有大用,这才是重点。

从成天琢磨如何剥一万人,到你一个人抵一万个人,这是巨大的思路变化。

所以我那天讲述分配与债务的经济周期律,我在分析个人出路时,我始终围绕着,你怎么才能对未来的时代有用。

有用,你会成为那个分走95%蛋糕的少数人,在游戏的终局,捡走所有前任玩家们的装备。

反之,这辈子是还没结束,但游戏对你而言,实际上已经提前结束了。

本網站僅收集相關文章。如需查看原文,請複製並打開以下連結:人生发财靠康波是一个早就过时的概念

🎧 最新文章 🌟 🎬 熱門文章 🎧
🥳 推薦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