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风暴之下,出口企业何去何从

回答一个满级读者问题,他是做出口贸易的,确切地讲,客户就是美国。

你留言的那些事儿,我看到了,对于宏观背景,我也没啥办法,我相信这是所有客户在美国的出口企业都要面对的。

但是具体到你的问题,我可以提供一些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1、你有个很大的优势在于你企业规模不大,而且在这种加工贸易类型里面,你的资产算相对轻的。

资产重的话,这事儿没辙的,你只能另找客户,比如去其他国家开拓市场。或者你和美国的客户谈加钱,如果你能谈得拢。

很幸运,你不是这类。

用软件行业的话说,你其实是个做SI的。

就是说你是把各种半加工的东西攒起来,然后做二次加工,或者说,做私人定制的。

这种半大不小的生意,属于客户导向,市场导向的。

也就是说,你实际上是可以在美国继续你生意的。这样就等于是在地生产,就不是出口了。

2、做生意三件事,周转,周转,还是周转。

这句话你肯定是懂的,你也一路做生意过来的,我也一路做生意过来的,你应该明白做生意的生死线就这点事。

那我为啥还要强调呢?

因为如果你去美国继续你的SI模式的生意的话,你不要低估困难。

全世界很少有国内这么运行有序的环境。

好比在国内,周末要紧急调货总能调到,你的下游供应商他随时能够拉到熟练工,加班完成你的任务。

国内的企业也好,个人也罢,有一条原则,生意为大。

哪怕今天自己要过生日,厂里出现了紧急任务,也得先搁置,改天不忙了再过。

国人一辈子都是这么长大的,习惯了。

小时候读书最大,出去玩要等不读书的时候,哪怕假期人挤人也玩不好。

长大后,结婚要等公司不忙的时候,即便是父母离世,也得是请假去操办。

所有人都这么长大的,大家认为工作第一,生活第二,我们像大工厂一样运行了很多年,形成了共识。

但美国不是。

你在美国真的会出现一种情况,就是你非常紧急,但是对不起,工人不甩你,因为他们觉得生活第一,工作第二,假期谁来了不好使。

而且你找不到任何人能够临时顶上,你的供应商也没法配合你。

甭管此前交情有多好,人家都不会放弃假期来帮你。

这就意味着,假如你没有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假如你没有心理准备,你没有打一个很富裕的时间冗余,你很可能会挂掉的。

你许诺了什么日期交货,到时候交不上你是要吃官司的。

这些地方是在国外做生意时一定要考虑到的。

你按照国内的周转节奏,三个盖子可以盖七口锅,你盖习惯了也没出过问题,实际上是大环境一直默默替你承担了所有。

到了美国,工人也不配合,下游供应商也不配合,你真的要准备六口盖子。

你那个周转链条绝对没法像国内一样拉到极致,拉到极致,在美国,很快就崩了。

3、工序很重要。

在国内,有时候工序不是很重要,因为国内的员工超聪明,超有主动性。

或者说,国内人工供应非常充沛,那些不聪明的,没有主动性的都被输送到社会上当人才去了,你总能筛选出一帮很不错的班底。

在美国是很难的,除非你从国内带了一群班底过去。

美国的白人可能受教育更好一些,但是他们很贵,你这种又不是金融业,你能雇得起的多半是老墨。

老墨做事是很卖力的,比国内人还卖力,但脑子不好使。

你不可能指望他们能够见缝插针,能够自己把人,材料,机器无缝对接起来,不可能的。

你要自己排好工序。

什么时候材料到位,机器的时间到位,相关人员也到位,然后他需要做什么,什么标准,怎么一个时间安排,全靠你事先安排。

你就是诸葛亮,你得不断地提供锦囊,老墨们只负责死板的执行,不负责带脑子,不负责临机应变的。

一个好的工序一定是仓储尽量少,但是物料从来不会断。

机器一直忙,没有说这道工序的机器要烧掉了,下道工序的机器还在空等。

人也一直在忙,没有人等机器,或者说明明该做技术工作的工人,闲得只能去做临时的搬运工作。

这个统筹行为,全都指望你。

我们小时候都学过华罗庚统筹方法论,就是华罗庚教你们如何烧水泡茶叶。

咱们的工人都学过这个,有时候老板想不到,他们也想到了,他们自己会合理安排物料,机器,时间,以求效率最大化。

老墨真心不会,他们真没有学过华罗庚统筹方法论。

这一点,你也要做好心理准备,否则你去了会一团糟,这期间烧的,可都是你的钱。

4、别偷鸡。

我知道你最关心的那些事儿,比如过海关报税的时候,同品类,往低了报;不同品类,往假了报,指望侥幸不被查。

别逗了,真的,逮住一次,倾家荡产。

你用逮住的概率和逮住的后果相乘,这个叫数学期望。

如果这个数学期望远大于你正常过关的费用,那这种风险,就不值得冒。

你真正想要在美国搞出竞争力,竞争力一定在你自己这个人身上。

俗称和那些白人小老板们比,你才是你们这家去美国创业的公司的优势所在。

白人没有那么拼的,该休息就休息了,你是可以在员工们休息了之后,亲历亲为响应客户的。

这就是你的竞争力。

你凭啥能抢单子?因为你快呀,你服务好呀,你出货快呀,你为客人着想呀,你可以满足各种私人定制的修改要求呀。

你要去美国赚钱,实际上赚的就只有这种钱,超快的响应速度,超强的内部资源管理效率。

如果你还想赚老美的钱,基本上就是亲身赴美,在美国重组你昔日做的那套东西。

但这里面有一个关键点。

不敢去投产回报周期长的项目,那个风险很大很大。

特朗普跟小孩一样,说变就变。

你做SI的无所谓,反正几个月就开始赚钱了,如果不是这类,比如原料深加工,那还是拉倒吧。

有些人指望说美国未来的20年,会像我们过去20年一样,逐步恢复制造业鼎盛的状态。

这个想法,和做梦没啥区别。

150年前,美国历史上有过制造业发达的时期,但那个主要原因在于相比较于欧洲,美国当时的人力成本低。

任何一个地方,想要制造业繁荣,这个起点一定是人力成本低。

人力成本高,制造业就没有办法繁荣。

咱们想一个很简单的循环。

特朗普加关税,什么升高了?站在美国的角度,进口商品的到岸价格升高了。

那么是不是美国本土企业的盈利空间,就拉出来了?就可以鼓励美国本土制造业了?

宏观上是,理论上是,微观上并不是,实际上也不是。

你我都是生意人,我们都很清楚,生产,消费与工资这之间,是有个时间差的。

进口商品因为关税价格上涨,给本土制造业留足了利润空间,到我真的能够制造出商品,去赚这部分利润,这中间的时间是以年计的。

一年后,我也许能赚到这个钱,但现在我赚不到。那只是一个画的饼。

好,即便我相信特朗普永远健康,我为了这个画饼去投产,当下我就要如何?我就要雇人。

我一雇人,你就会发现人工涨了。

因为美国民众习惯了买进口商品,进口商品涨了,他们的生活成本涨了,他们本来就有涨薪的诉求。

而我创业的这个行为,大幅度增加美国本土就业的岗位,岗位多而人少,这些工人更加有理由要求加薪。

两相叠加之下,我的利润空间还有么?没有了呀。

因为加薪,我本土制造的东西会变得更贵,于是特朗普就会不得不再加关税,再提高空间。

然后呢?然后就是工人又要加薪,我制造的东西更更贵。

没完了,看到了么?

如果美国真的想要重启制造业,除非1929大萧条,工人裹着毯子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那是可以迅速找到足够多低廉的工人,去做出有价格竞争力的产品。去填补关税升高带来的利润空间。

可如果真的开启1929大萧条,特朗普还能永远健康么?

你品,你仔细品。

看到了么?无解的。

一个商业上无解的问题,恰恰酝酿着无尽的机遇。人为的衰退,就是最大的机会。

为什么?因为没有人能够把自己掐死,当然包括特朗普。

如果你看懂了那天我写的财富底层逻辑的九个话题,你就该深刻意识到人类当下处在什么特殊阶段。

在这个阶段里,玩的是什么?我那天讲得再明白不过了。

作为分走67%利益蛋糕里面的一员,你应该深刻地领会到当今世上的3%们,无论哪儿的3%们,做的都是同一件事。

而你要参考的,应该是67%里面的翘楚们,看看那些穿越了数个周期的前辈们的动向。

就像佟国维跟‌隆科多说的那番台词:

小多子,你这碗水还浅着呢,这个时候,谁说什么,你都应着,不要得罪,也不要答应。

等到那时候,等那件事发生了,你再押下去。

本網站僅收集相關文章。如需查看原文,請複製並打開以下連結:关税风暴之下,出口企业何去何从

🎊 最新文章 😘 🎲 熱門文章 🎭
😏 推薦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