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重赏之下,要不要去当勇夫?
我前天谈宏观经济,刚从基本面谈到本质,从本质谈到东西方的政策,从我们的政策,谈到我们不同地区不同地域的官和吏。
就有读者按捺不住了,后面的话题我估计他都没看完,就急吼吼留言问我呼和浩特发生的事情。
呼和浩特真正的王炸还不只是生娃补贴,一孩一万,两孩五万,三孩十万。更重要的是,三孩及以上孩子入学是择校自由的。
注意,是全市范围内,人家挤破头皮也要分一表生,二表生,三表四表,你娃不用,你生得多,你就是特表。是不是很有吸引力?这个问题我是这么看的。
首先,人家呼和浩特是有约束的,人户房要求一致。你想拿这个补贴的前提是人在呼和浩特,房子买在呼和浩特,父母其中一方,包括孩子的户籍,也得落在呼和浩特。
这意思就非常明白了,你得在呼和浩特工作,生活,不能说你跑去北京,回头蹭呼和浩特的便宜。而且,即便在呼和浩特生活,也得买房。
平心而论,在呼和浩特这种地方生活,是比较划算的,因为房价便宜呀。你月薪5000,买房10000,俩月一平米。
如果你跑去上海,月薪20000,买房60000,仨月一平米。是不是挺有吸引力的?有没有吸引力,要看跟谁比。
这样的两倍比例的城市一抓一大把,你去西安,也是月薪5000,买房10000。你觉得,是在西安找一份月薪5000的工作容易呢?
还是在呼和浩特找一份月薪5000的工作容易呢?这就是个问题。如果你本来就生活在呼和浩特,你在当地有个铁饭碗,那这是好事,多生育多消费。
本就符合当下的消费主题。如果你原本不在呼和浩特生活,你是个外地人,你去了也没有铁饭碗等你。那实际上你面前有一堆选择,房价工资比,比较低的城市,有一大把呢。这是第一层顾虑,基于当下的顾虑。
那么第二层顾虑,你的三个娃,在呼和浩特长大后,他在当地的就业问题。这件事非常容易思考,你看看过去发生的事情。呼和浩特属于内蒙,当地的少数民族即便人数远没有汉人多,那个比例,也远比东南沿海要多得多。
你要知道当初单孩政策的时期,对于少数民族也是不同执行的。那么在未受影响的情况下,当地的少数民族有没有生很多孩子呢?没有。
为什么呢?想过没有?这是一个数据。第二个,我们知道,过去的20年以来,转移支付很盛行。盛行到什么程度呢?
就是B省拿着A省上交的钱,转移给到他的钱,去补贴商人,以这种方式招商,生产竞争性的产品,去和A省同样的行业打价格战。这么个卷法,没有人是赢家。
国外的消费者是买到了极其低廉的商品,问题是,国外也不乐意,他们觉得你们是故意的,你们卖这么低,他们本国再也无法开展该项工业门类。
而国内,A省被B省打了价格战,A省能挣到的利润也大幅度下降,从而没有钱去给B省转移支付。B省拿着A省转移支付的钱去这么补贴,最后的结果,是B省自己也拿不到转移支付了。
所以这件事在十年前开始进入议题,被逐步议论,在五年前开始热议,到了这两年,被叫停。
你看到过去的两年来,每个省,每个城市都被安插了一个名头,比如你们是什么的中心,是什么的示范区,是什么行业的龙头,都有定义。
什么意思?就是划分势力范围,让各自有序发展,避免自己人和自己人无序竞争。当你看明白这件事背后的历史原因,你就会发现,城市的发展分两个阶段。
上一个阶段是什么?是配套大于产业。我这个地方产业不行也无所谓,反正我有转移支付,我拿着转移支付来的钱,我就可以搞配套,配套上去了,我不愁卖不出地。
过去二十年,投资房地产的人,一直有一个思路,就是围着行政中心。你去看,一个区,最贵的板块一定是区政府附近,因为聚集了医疗,教育,娱乐,所有的配套。
这些年,你在某些大城市已经看到苗头不对了。从配套大于产业,渐渐变成产业大于配套了。这就是我前天谈宏观经济的时候提到的,社会造富的过程中,波及到的人群体开始改变了。
过去搞工业化,50%的人都能赚到钱,这时候权力很重要,有非常强的聚拢资源的能力。到了第二个时期,互联网化,你已经发现不对劲了。只有5%的人能赚到钱。
这些人所在的地方,楼道里充满了金币的声音。你可以不去服务他们,那你怎么赚钱?你放着钱不挣,人家就去国外消费了。
于是你只能搬。所谓配套跟着产业走,新的有钱人去哪儿了,区中心,就只好搬去哪儿。我上门给你服务。医疗,教育,娱乐,消费,都得跟着搬。甚至跟着你们的需求,高端化,改善化。
我前天讲到官吏的时候,有些人问我,为啥有些地方是服务型的,有些地方是管理型的?说到底,是产业决定的。管理5000个年薪5万的工人的总经理,和管理15个年薪500万的交易员的总经理。
都叫总经理,前者必须拽得跟二五八万一样,不然建立不了威信没法管这么多中低收入的人。后者也必然变得跟保姆一样,因为这十五个交易员没有一个甩你,你不搞好后勤,人家去别的地方,他还是交易员,你可就未必是总经理了。
你品,你仔细品,挣钱嘛,不寒碜。这就是当下的局面,因为产业的变化波及了增量财富人群的大小。反过来就迫使配套,不得不跟着产业走。
未来有产业的地方,有高收入人群的地方,才会有配套。没有产业,对不起,当下已经叫停了,因为搞了配套也没用,周围的居民挣不来钱,消费不起,咋运营呢?用爱运营么?
所以当你想明白这些问题,你就会发现,补贴的钱是谁出的?其实是你自己出的。你跑去呼和浩特买套房子,你多付出了20万的溢价,其中10万,作为生育补贴,返还给你了,另外10万块是运营消耗。
而你娃,将来他依然要面对这个问题,就是配套,跟着产业走。那将来,谁接你的盘呢?没人接你的盘,你娃长大后去接人家的盘?那图啥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