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多岁才明白,来不来得及?
那天系统性的讲预期管理的时候,有人问我,四十多岁才明白,来不来得及。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
如果你说的来不来得及是指得一日之进益,有一日之欢喜,那么任何时候都来得及,八十岁也来得及。
如果你说的来不来得及是指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这个问题就更有意思了。
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其本质很简单,就是你家有牛人。
牛人在,门庭若市,牛人不在,门前冷落车马稀。
你翻开一本红楼梦,贾史王薛乃至文中提到的各种家族,本质上都这点事儿。
贾府前两代人在的时候,就牛,到了东府里的贾敬,西府里的贾赦贾政,就牛不起来了。
全靠贾元春撑着最后的体面,当然,还有贾母。
贾母在,国公夫人的名头就在,人情就在,贾母不在了,就人走茶凉了。
其他几家都一样,薛家祖宗还是读书的,后来就只能经商,到了薛蟠,干脆连经商也不会,只能被下面的人骗钱,掏空。
四家到最后只剩王子腾独木难支。
这个事情非常的现实,因为一切资源最后都是靠人在运作,那么必然会出现一种局面,就是能力弱的人手里的资源,向能力强的人流动。
贾府其实在被抄家之前,早就被那些钻营的下人们掏空了。
你看贾府的管家,赖大家的,他家的花园有大观园一半大,他家的孩子也能出去做官。
你站在更高的角度看贾府,贾府何尝不是一种所谓更高层面的“赖大家的”。
不去打压贾府,贾府真要是牛人辈出,像司马懿那样,人家也可能下克上。
所以这个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本质就是一个轮动游戏。
高手在哪里,资源在哪里。
如果一个系统可以不断的吸收高手,就有力量维系得更久,如果平衡被打破,就有可能出现下克上,也就是所谓的洗牌。
而红楼梦里面呈现那四家,就是一个衰败的过程。
兴盛的过程,是反过来的。
红楼梦里面没有详细写宁荣二公的创业过程,但是让你看到了另一个姓贾的。
贾雨村祖上也是豪门,破落了,到了他身上已经是茕茕孑立,也就是说,贾雨村就是他这个贾家的第一代。
贾雨村身困葫芦庙的时候,已经是一个中年人了。
他具体多少岁不知道,但是年过半百的甄士隐管他叫兄。
虽然这是客气,但不太可能差辈。
甄士隐作为读过书的乡绅,无求于这个困顿学子,管比自己小十岁的中年人叫声兄,很抬举了。
所以对贾雨村来说,他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预期管理。
对自己的预期管理。
你怎么让自己相信科举还有意义。
这是最重要的一步,因为你都不信,那别人何从信起?
贾雨村这个破落举子,时常吟诵的那副对联:玉在匮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
实际上就是一种预期管理,既是对自我的,也是对他人的。
你不把这个挂嘴边,就冲你那年龄,也拉不来投资。
可能就是这句话念多了,才得了甄士隐这个天使投资人的50两银子,进京赶考。
他考中了之后,因为贪墨,被罢官了。
能理解,穷怕了,年纪也不小了,想着赶紧恢复家族的荣光,于是按捺不住。
免职之后,他实际上是有钱的,但是他不花,把贪墨赖的钱存入老家,自己又只身一人,跑去各个豪门做家庭教师。
教过甄宝玉,也教过林黛玉。
这么做的目的还是预期管理,他想让那些世家豪门看看,他是被冤枉的。
否则他一个贪墨之人,怎么会沦落到做家庭教师呢?
林黛玉的爸爸真信了,把他推荐给了贾政。于是贾雨村又得以起复。
贾雨村又是自降身份,又是急着攀附,黛玉管人家叫二舅,贾雨村管人家叫二叔,还非要说五百年前是一家。
这还是一种预期管理,他想要让贾府觉得,我是你们扶植起来的代言人。
后面就更不必提了,他放跑了薛蟠,卖贾政一个人情。
其实贾雨村的奋斗历程相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还是太高了。
以前有读者问过我,为什么我小时候看红楼梦,不会把自己代入到宝玉身上,而是代入到东府那个被塞了一嘴马粪,关到马棚里的焦大。
这里面的道理很简单,我给你打个比方。
贾雨村放跑薛蟠的那一回,我们中学时都学过那一课,当时他身边有一个门子,不是官也不是吏,就是知府身边的差役。
门子昔日是贾雨村的旧识,是贾雨村还在做落魄举子时借宿的葫芦庙里的小沙弥。
贾雨村要进步,小沙弥也要进步,一个去赶考,一个去还俗。
还俗后的小沙弥,谋了一个门子的位置,他实际上就是那个拐卖甄士隐的女儿英莲的人贩子背后的保护伞。
人贩子租的宅院,是门子的。
所以你好好想想看,红楼梦里的人贩子,相当于高启强。
门子实际上就是高启强背后的存在,人家是能和金陵一把手搭腔的。
而这个所谓的金陵一把手,只不过是租艘小船,依附在回外祖母家的黛玉的大船船队的后面,上赶着管贾政叫叔叔,攀亲戚。
所以你动辄把自己代入到贾宝玉身上,这纯属脑子有问题。
你看着书中豪门都看不起的薛蟠薛大傻子,随手打死的那个冯渊,就是一个亿万富翁。
一个普通人,代入到红楼梦,你能有门子那样的权势,能有冯渊那样的财富,能有焦大那样的奇遇。
你已经混得非常好了。
所以你对比着想想看,就会知道即便是书中不当回事的贾雨村,那也是无法想象的传奇。
虽然道理上讲讲看,肯德基老爷爷60多岁才刚创业,姜子牙80多岁还在钓鱼,好像任何时期都不迟。
实际上做大事,是需要时间的,我们且不说你能不能做成,随着年龄的增大,你自己都会怀疑,你到底能不能活到做成功的那一天。
你去看书中那些抹去了传奇色彩的成功,都是自年轻时起。
门子十来岁的时候,就已经意识到要行动,立刻行动,马上行动。
焦大十来岁就跟着宁国公上战场,死人堆里爬出来。
理论上讲,种一棵树最好的时机是20年前,其次好的时机是当下。
但是,人们在门子的那个年龄,更容易迅速展开行动,因为自我预期很积极。
而到了贾雨村那个岁数,你最难过的,是自己那关,你难以说服自己。
贾雨村之所以与众不同,不是他浑浑噩噩过到中年,某一天忽然改了性,要成功。
而是他努力了很多年,他在门子的那个岁数就已经想明白了,就已经展开行动了,他经过二十多年的失败,积累了很多很多的沉没成本。
以至于等他人到中年的时候,他已经骑虎难下。
退一步,等待他的不是海阔天空,而是人生尽毁,此前半生的努力全都化作蹉跎。
是这个沉没成本的预期管理,促使他求善价,待时飞。
而如果没有那么大量的前期失败积累的沉没成本,他是不会人到中年,还这么拼的。
所以我那天系统性的讲预期管理,不完全是让你去管理他人预期,或者管理自身预期。
很多时候,也是让你看懂别人,看懂自己,看懂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