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牛马实际上是父母造就的

那天我写谋生话题的时候,有好些家长读者留言说,太对了。

应试教育的确只是在重复训练记忆力与运算推理能力,别的什么都没有。

于是他们想问我什么呢?

想问我,如何采用应试教育的模式,去训练孩子我那天第二部分,第三部分提到的那些技能树

这些留言真有趣,成功地把我逗乐了。

让我不由得想起一句话:一个人,他是真的不能理解自己认知以外的世界。

无论你怎么表达,他最终还是会沿用他自己固有的思维方式去看待你说的那一切。

当一个人习惯了当牛马,他是没有办法理解如何不当牛马的。

他会问你,该用哪条鞭子,才能教自己的孩子不当牛马呢?

你品,你仔细品。

还哪条鞭子

所以我说,有些时候,有些事儿,挺悲哀的。

你也不能说父母不是为了孩子好,究其本心,其出发点,是为了孩子好。

可是,这些企图为了孩子好的人,未必能理解,到底什么是好。

说难听点,就是很多人,被驯化得久了,被司牧得久了,他已经失去了作为人,最基本的感知。

只剩下什么呢?只剩下求证。

就像一个学生,他已经被衡中折磨得没了灵性,他不会思考,也不敢思考,只能可怜巴巴的问老师:

我这么做对不对?我那么做对不对?您能给我一朵小红花么?

那你想想看,当他被折磨成这样子的时候,他又会怎么对待他的孩子呢?

也许他觉得他是爱孩子的,但只怕,他已经不懂何所谓爱了。

我们假设一个场景,假如你现在已婚已育,你拥有时光机,可以带着记忆回到未婚未育的起点。

回去之后呢,上帝给你任选的机会,比如他会告诉你,这个人是少女黄蓉,那个人是少年张无忌。

总之,你娶她,你嫁给他,未来就会很好很好。

你是否会改变你上一次择偶的选择?会还是不会?

会,就说明你和你的配偶之间没有爱。

同样,我们把这个实验换个对象,上帝告诉你,你选择谁谁谁,将来你的孩子就是未来的爱因斯坦。

你是否会按照他的指示去选择?

会,就说明你和你的孩子之间没有爱。

很多人都会重选的,所以真爱并不是普遍存在。

大家只是误以为自己能理解什么是爱。

但实际上,大多数人只是活在想象中,你那个不是真爱,你那个是被别有用心的人,反复描述后,误以为自己拥有的爱。

就像人们其实也未必是信神。只是看到了神迹,被巨物感征服,误以为自己信神。

然后别人不断的给你强加,给你反复讲这个概念,于是你就信了。

你所有的认知,包括你对什么是财富,为啥这个比那个值钱,包括你对阶层的理解,为啥你会觉得张三就要比李四高贵。

这一切,都是基于想象,而想象是反复描述之后产生的。

爱当然也一样,爱只是这一堆想象里面的一种。

你以为你爱了,实际上你并没有爱过。

你想知道真爱是什么很容易,你去看李焕英的女儿穿越回去,想要撮合她妈妈与厂长的儿子。

但她妈妈拒绝了。

这是很神奇的,她明明还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她还没见过未来的孩子,但她依然爱上了。

她不愿意改变命运,改变自己未来的孩子出生的这个命运,她知道如果自己嫁给厂长的儿子,那么这个孩子,将不会出生,出生的,会是另一个女儿。

这个听起来很拗口的描述,恰恰是真爱本身。

哪吒的妈,不会因为他是魔丸就不喜欢他,灵珠是她的孩,魔丸也是她的孩。

哪吒的导演能写出这段话,是因为他的妈妈就是这样的人。

哪吒的导演,一个985的毕业生,蹲在家里3年不工作,全靠单亲家庭里妈妈一个月1000块的退休金。

你告诉我这里面没有真爱?

他妈妈会被所有的亲戚嚼舌根,他妈妈可完全不懂动画这项事业,她自己要承受这么多精神压力,生活压力。

有多少父母会是这样的?

你到底是真的为了孩子好,还是你想象了一种所谓的为了孩子好,实际上,你只是想要他让你有面子?

而面子又是谁灌输给你的呢?

所以回到那天的谋生话题,牛马先得学会自己当人。

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你不拿自己当人,别人更不会拿你当人。

你不拿自己当人,你也不会拿孩子当人的。

你都不拿孩子当人,你指望他能通过鞭子掌握那天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的能力,那是痴人说梦,不,那是痴牛说梦。

很多事儿,最后都得回到自身。

学会做个人吧,学会做个人,这辈子已经能幸福过绝大多数“人”了。

因为他们的人,只是打引号的。

本網站僅收集相關文章。如需查看原文,請複製並打開以下連結:大部分牛马实际上是父母造就的

📺 最新文章 🎹 🎮 熱門文章 🎺
🎡 推薦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