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大学毕业后这么多人去送外卖,当初何不快乐教育?

那天在讲谋生话题时,有读者留言问了我一个很尖锐的问题。

他的原话太尖锐了,放不出来,我让风控润色下,大体上是这个意思。

他在质疑,我们的媒体总是讲老美的快乐教育有多少弊端,但是经过这么高压力的应试教育之后。

我们很多掌握了高等数学,会计算天体物理的大学生,也未见得成为工匠。

而是奔波在城市里送快递,发传单,叫着哥呀姐呀的看房子,或者提着米面油在广场舞上拉着老头老太太签他们自己也看不懂的单子。

那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我们来看这个问题,开门见山的说,你在倒果为因,或者说,在耍赖皮。

这个所谓的教育压力,从来都不是教育系统给的。

我印象中,90年代就三令五申的讲减负,减轻书包的重量,讲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那时候补习机构根本就没有形成产业,但已经开始严打校外补课了。

所以你说教育的压力是自上而下传导的,这完全是睁着眼睛说瞎话。

教育这件事的压力,它从一开始,就是自下而上的。

我爸爸,50后,他上中学的时代,教育是没有压力的。

他的妈妈,就是我奶奶,是某著名高校的子弟,也就是说,我爸爸如果想要读大学,凭借他外公这条线,是有便利的。

但他们那个年代,读大学并非最好的选择。

人都是有样学样的,你看见教授干嘛去了,扫厕所去了,你会很期待大学教育么?

不会的,所以我爸爸当兵去了。

那个年代的,精简前的部队,在孩子们眼里,就是如今的大厂。

所以你可以想象,时光一直往下推,推到70年代末开始高考,是什么人最向往高考?

是有心知识的么?

不,是想要返城的。

有很多人失去了城市户口,尤其是大城市的户口,此时此刻,他可能在戈壁滩上,可能在云南的大山里。

他无比渴望回到大城市,上大学,是极少的途径之一。

这其实就是恢复高考之后的第一代大学生,他们想法很简单的,我要回家,我想见爸妈,我不想在草原上吹风,山沟里挖煤了。

后面的好处那是后面的事儿,第一个螃蟹的,他也不会知道后来螃蟹会端上高档餐厅。

那么你想想看,当教育断层了好多年,忽然来了一波大学生,他们是不是很容易脱颖而出?很容易升迁?

当然是。

于是第二波考大学热才开始,当你看到第一拨吃螃蟹的人,他毕业了,他工作了,他拿到好处了,你才会有样学样。

这已经过去十几年了,到90年代了。

读大学的比不读大学的强,这种共识,是90年代才开始逐渐在全社会的范围内,慢慢成型。

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字典上这句话本身是没毛病的。

起码在这句话诞生的年代,是没毛病的。

别说百货公司,6,70年代你家有人在供销社,夜里都能笑醒。

猪肉是要凭票的,很多东西是买不到的,你读了大学,在非市场竞争模式下,你的知识未必能变成粮票的。

什么时候大家才开始调侃字典上这句话?那已经是互联网时代了。

所以读书这件事,是90年代才开始逐渐卷起来。

由于市场真的有需求,这个需求如同潮水一样,屡禁不止,所以最后校外补习,乃至教培行业才形成。

我妈妈90年代在物价局工作,我亲眼看着她每天奔波忙碌于处罚各种校外补习。

怎么罚都罚不完,就像你用堤坝去阻挡洪水,最后洪水冲开了堤坝。

最后只好说,算了,不罚了,这事儿搞不定,民间的真实需求明摆着,于是到了新世纪,校外补习产业,就这么形成了。

从这段历史当中我们可以看得很清楚,是家长们看到第一代大学生尝到了甜头,于是有样学样。

最后催发出来的应试教育。

你以为是哪个校长吃饱了撑的,闲得蛋疼,非要自己给自己加工作量,非要搞应试教育?

没人不想偷懒,是家长们用脚投票。

你这个学校成绩不好我就不来了,你这个老师不严厉,不抓分数,我就告你。

是下面的力量在倒逼学校卷,在迫使各个学校之间攀比。

家长才是教育市场的消费者,是家长们通过第一代大学生的获利看到了好处,才会产生这种自下而上的应试需求。

这就是第二阶段。

那么到了第三阶段,其实高等教育的获利已经没有那么大了,这个红利在快速消散。

但是,已经卷出高度了,所有人都赶鸭子上架了。

大家都卷,导致提高了分数线,你不卷也得卷。

俗称你看不到红利也得卷。

这个阶段才开始出现社会上普遍的怨声载道。

尤其是一些农村的家庭,发现供孩子读了一个不怎么样的大学,出来后挣不了几个钱。

如果把教育看成投资,这事儿蚀本了,才导致的怨声载道。

蚀本是很正常的,你看下人口比例就很清楚。

我们假设一代人平均25岁进入劳动力市场,60岁退出。

2025-60=1965。

1965年的人,25岁的时候,是哪一年?

是1990年。

1990年白领市场有没有形成?远没有,那时候社会上绝大多数工作绝对是蓝领。

也就说,1965年出生的2679万人,他们今年释放出来的岗位,绝大多数,就是蓝领。

而2000年出生的1765万人,如今25岁了,他们当中的大学生比例是极高的。你看看这些年,一年要毕业多少大学生。

这些人会去找蓝领的工作么?

那边释放出来的都是蓝领岗,这边需求端供应的都是白领人才,供需错位了。

这种级别的错位,你得指望就业市场,每年得产生多么巨大的一个白领岗位的增量才能弥补?

你的数学哪怕真是体育老师教的,你凭想,也发现不可能呀。

这种错位现象会持续十几年的,直到人口断崖期的第一代新生儿登上劳动市场。

那么当一个事情形成效应之后,它依靠市场自身力量调节,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今天很多家长都知道孩子如果读个很一般的大学,很可能挣钱还不如蓝领呢。

但真的有家长会让孩子读技校么?

不会的。

为什么?

丢不起那人。

大家都读大学,我儿子不读,他去读个技校,怎么找媳妇?

看到了么?形成氛围了。

大家尽管都用不上高等数学,都不需要计算天体物理。但大家都能计算天体物理,凭什么我儿子不能?

他要是不会,岂不是影响他找媳妇?

很可笑,但这就是事实,于是杠上了。

还记得一开始为什么应试?

因为看到了好处,因为看到第一代大学生真的拿到了好处。

那现在为什么应试?

因为杠上了。

呵呵。

在这个杠的过程中,比拼的就是财力。

孩子找不到工作,去存个一千万,给他搞个大厂实习名额。

没有财力怎么办?就会有些人逐渐面对现实。

你会发现那个差距越拉越大,你读了很久的书,一个月5000块,他没读书,去修空调,修水管,一个月20000块。

在钱的差价下,总有家庭会选择脱去长衫。

这个恢复供需平衡的过程需要很多年,也许十年。

等到十年之后,你才会看到美国的那些现象。

不是美国人快乐教育,而是老美的教育消费者们,也就是家长们,他们经历过所有你曾经经历,正在经历,以及未来要经历的。

他们早就经历过这些了,他们的市场达成平衡了。

在美国,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的终身收入,是高于没受过的。

但是,这个收入曲线是什么时候反追的呢?是接近50岁的时候。

也就是说,如果你选择读大学,你终身收入是更高,但是,一直到你40多岁,你的收入减去你为教育投入的成本之后的那个净盈利,都不如那个蓝领。

那这个时候很多人就放弃了,他们觉得犯不着,如果自己48岁之前都过得比那个考上大学的同学好,比他更有钱,那何必费劲读书。

用一个差一点的晚年,换一个轻松的童年,好像也不亏呀。

你看,是这些美国的教育消费者,最终自己选择放弃了,才有的快乐教育。

大家都杠在那里,比拼看谁受不了损失先退让的阶段,哪儿来的快乐?

回到我们那天的谋生话题,我并不关心谁快乐谁不快乐,这种社会共识层面的东西,根本就不是个人的力量能左右的。

我只是提醒诸位,你最初的目的是什么?

人可以杠着,就像大公司之间也可以打外卖补贴大战。

但不能为了杠而杠。

杠尽管杠,该应试应试,但你自己在应试,在杠的过程中要明白,这其实是支线任务。

真正的主线任务,是把谋生打通关。

就像我那天讲的,学校教育给你点亮的那仅有的两个技能点,和它没给你点亮,但是谋生的过程中需要的那些。是完全可以并存的。

你又不是小孩子,成年人,当然是全都要。

本網站僅收集相關文章。如需查看原文,請複製並打開以下連結:如果大学毕业后这么多人去送外卖,当初何不快乐教育?

🎸 最新文章 🎻 🎢 熱門文章 🎀
📹 推薦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