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薪阶层最好的投资策略就是时刻盯着特朗普说什么
前天有读者看了和谈落地与旧秩序的第四个话题,十分感慨。
他留言说,他就是个工薪族,上班也按捺不住看盘,涨了,他就会换算成自己可以少干几个月;跌了,他就会换算成自己又得多干几个月。
那么这样心态就很差,不光是追涨杀跌赔不赔钱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他连续这样很多年心不在焉,今年被开了,工作丢掉了。
他很后悔,他忽然有一种自身的命运早就被我预测,被我言中的感觉。
如今也不年轻了,也找不到对口的工作,何况他也不是有十五年工作经验,而是把一年工作经验重复了十五遍。
上有老,下有小,媳妇也不待见。
那个段子咋说来着?
老婆失业了,老公说你回家先带孩子吧,我养你;老公失业了,老婆跟孩子说,我给你找个后爸。
当下,快变成前爸了,这就是他的处境。
我们来看看这个准前爸的问题,我前天并不是说领工资的人就不能投资,我没这意思。
我想表达的是,大多数像你这样的人,想要的并不是投资。
我在市场里18年了,我太懂你们这些人了,你们想要的是一个游戏,一个可以玩钱且立反馈的游戏。
成年以后你再玩游戏,可能会觉得自己不务正业,也可能被媳妇骂不成熟。
但是专心工作呢,你又不愿意。
说难听点,其实你啥也做不了,也别难过,多数人都是这样,干嘛嘛不成,还吃嘛嘛不剩。
就是自己不愿意专心做好任何一件事,但又总是异想天开,把自己想象成股神,想象成明星,这那那这的。
那么“投资”就变成了最好的一个游戏,或者说玩具。
你注意,我是打引号的。因为它不是投资,它实际上是你的借口,你打着为了这个家的借口在玩游戏。
大多数人都不是在投资,他们只是兴奋于涨涨涨,跌跌跌,这把开大还是开小。
从而给枯燥且看不到希望的生活带来一抹亮色。
美国有60%的人都是这样,这就是特朗普的基本盘,生活看不到希望,跟着特朗普每日一赢,至少有一种参与了宏大叙事的感觉。
而打引号的所谓“投资”,实际上就成了你的“特朗普”,你的宏大叙事。
并不是所有工薪阶层都像你这样,我可以给你举一些正常人的例子。
我给你举个美国的例子。
美国有些工薪族的收入是不稳定的,因为行业特殊的关系吧,比如你的收入是和业绩挂钩的那种。
年份好的时候呢,你的年收入是80万美元,但年份不好的时候,可能就只有8万美元了。
假如你所在的是大公司,那没辙,你就按照实际情况领,哪年是啥就是啥。
如果公司不大但是业务很稳定,你又是老员工,就是不打算跳槽且公司肯和你签长约的那种。
那你这批人,某些公司有可能愿意提供一种新的薪资模型。
比如公司针对你们这批人,专门成立一个只用来发钱的投资公司。
怎么发呢?就是平衡你的收入。
你今年赚了80万,可以只领40万的,另一半年份不好的时候再领。
这样你交给IRS的钱就少了嘛。
你是按照80,8,这样多呢,还是按照40,48这样多呢,你自己可以算的。
而且还有一种情况,假如是那种高压力的行业,你未必能干很久。
就像华尔街的那句笑话,一年买车,三年买房,五年买棺材板。
很多人的身体实际上撑不了连续工作五年的,那他就会考虑休息几年,主动休息的年份是没钱领的。
那你自己想嘛,还是同样的那个比方,80,8,80,8,0,0,0,0,是这样给IRS交的多呢,还是说每年领22,连续领8年,给IRS交的多呢。
看到22是不是吓了一跳?
这就是不稳定收入与稳定收入之间的差别。
你比如国内一个大厂精英,其年薪最高的年份也许有同样大城市里的老师年薪的10倍。
但即便不遭遇职场危机,算上退休后的收入,前者一辈子的名义收入也只有3000个,后者是1400,只剩2倍了。
而实际收入前者只剩2400,后者还是1400,只剩一倍多了。假如后者愿意寒暑假带带课,说不定这辈子比前者赚的都多。
呵呵。
这就是收入的熨平效应。我们进入商品社会的晚,才刚体会,老美一百年前就体会过了。
当然,前提是你长期不打算跳槽,否则你选择这种模式是很亏的,因为你累积了很多历年的收入,跳槽那年就得一次性给IRS交坨大的了。
其实符合条件的小公司他也是乐意的,因为这么做,等于把你留住了。公司也想跟核心员工建立长期信任关系。
好,如果你条件符合,且愿意这样做,这里面有个问题,就是你愿意推迟领取的那些钱,它以什么形式存在?
你肯定希望它至少要有利息,那在美国,通常就是以美债的形式存在。
那么当这批人的工资池都以美债的形式存在,就会有我们前天第二个话题讲到的特里芬悖论。
你总是要对冲的吧?
连巴菲特自己都说了,短则2年,长则20年,特里芬悖论必然要暴雷。
可能有的员工会倾向于用大饼对冲,但这是不可能达成共识的。
因为你想个极端情况,假如一切都暴雷了,大饼最后能给你什么实体?一张电子卡片么?
所以通常都会选择黄金,因为最后好歹还可以给你女朋友拿去打首饰。
这是可以提货的,可以交割的。
于是,这个达成共识之后的工资池可能就会以15%的美元存款,70%的美债,15%的黄金,以这个形式存在。
这里面的比例是动态的,所谓期望比例和现实比例是两回事。
你这个工资池里面可能黄金的比例只有10%,不到预期位,那就得等嘛,跌到支撑位了,加一点,再次跌到,再加一点,你不可能去追涨的。
因为那是大家的工资呀,这不是谁可以想怎么投怎么投的。
这就相当于年初集体定一个策略,执行一年,到年尾才能再次修正。
我问个问题,你觉得,这个工资池的受众员工们,他们会成天盯着美债的价格,或者黄金价格的起起伏伏么?
会么?
怎么可能呢。
一个人,他要是这么不专心,他就不可能有80万美元的年收入。
当他们这帮人做这个决定的时候,实际上那个工资池就不是投资,甚至不是伯克希尔的那种长线投资。
它是什么?它就是一群人的公共储蓄,为了拉平丰年荒年,少给IRS交钱的公共储蓄。
他们之所以愿意这样做,原因很简单。
基于一个事实,两个操作。
一个事实是:从100到50,只需要跌50%,从50到100,需要涨100%。
听得懂这句话么?
同样100块,你可以一次性领60,也可以分好几次,最后能领到90。
很多人会选择后者的,因为他们很清楚,从60无风险的赚到90,可没那么容易。
你真要是有那本事,你就不至于领工资了。
你看,哪怕年收入80万美元的高收入者,他也很清楚,自己没把握战胜市场的。
两个操作,买房与投资。
生活中,买房的钱不够,是可以贷款的。
你看上一套房,要400万美元,你是从工资池里把历年结余都取出来呢,还是贷款买房呢?
很多人都会选择后者。
因为买房是一个长周期行为,美国现在的房贷利息是很高的,但是前些年,是很低的。
也就是说买房你完全可以择时的,你可以择到一个贷款利息很低的时候。
比如你几年前买房的时候,背了300万美元的房贷,你利息只有3个点。
现在美国的存款利息都不止3个点。
至于投资,更是可以加杠杆。
如果你觉得80万美元年收入的工作都让你不饱和,你下班后依然很有精神。
你自己要搞投资,你手头只有50万美元,你的投资机会差100万美元。
你是会选择给IRS交更多钱,提前拿到你的100万美元呢?还是会选择干脆加个杠杆呢?
当然是后者嘛。
这是个很简单的道理,如果借别人钱所需要支付的成本,低于用自己的钱的成本,那当然是优先选择用别人的钱。
你等于没加杠杆,你还得起呀,你工资池里不止100万美元,你借100万没有透支未来呀,你确定后面可以领到钱去还这笔借款的,因为那个钱本来就是你的。
你看到你和他们的不同了么?
按理说他们是金融从业者,他们最该关心涨跌,但实际上呢?
人家都在忙于工作,没功夫关心那个,定个策略,也许年初年底就看两次。
其实这很正常,正因为如此,人家才能赚到80万美元的高薪。
他们是迪斯尼的服务人员,你是迪斯尼的游客,你是来找乐子的。
如果你理解了自己是来玩网游的,那你还不如跟着特朗普玩呢。
干脆啥都不做,特朗普喊什么,你做什么,快进快出。
你说这样有啥道理,要什么道理?你玩个网游还要道理?你玩得嗨不就得了?
这就是我前天最后一个话题问你们,你到底想要什么?
你是要找乐子呢?还是真的要盈利?
真的要盈利,极其枯燥,就跟我前天说的Seward的决策模式一样。
大家会情绪一会儿来一会儿走,因为大家都在玩游戏。
大家今天嘲笑Seward的大冰柜,明天又崇拜的不得了。
Seward本人会么?他无感的,他的决策就像我前天分析的,非常简单,清晰,明了。
下一次,还那么做,下一次,还那么做。
你要把自己变成这样么?如果你愿意把自己变成这样,你投不投资根本无所谓。
你的年薪何止80万美元,你在任何领域都会很好的。
你的CEO何至于裁掉你,他只会把你八抬大轿请回来,让你来领导他。
所以我前天最后才问大家,扪心自问,自己到底要什么?
你要玩,那就坦然接受后果,业精于勤,而荒于嬉。
性格决定命运,你要什么决定了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