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到底是要多尝试呢?还是要按部就班呢?
昨天有读者留言问,到底是要多尝试呢?还是要按部就班?
正如互联网上的两种声音,一种让你奔赴北上深,一种让你逃离北上深,一种让你趁年轻,多尝试,做自己;
另一种让你早点认清现实,去小县城求个安稳,以免到头来一无所获。
他不理解,到底选A?还是选B?
那么我来告诉你,这两个选项都有失败的案例。
社会上有得是那种985的,尤其是冷门专业的学生居多。
因为不考研就很难找到对口的工作,学生时代又没有做好考研的准备,更没有参与过什么实习。
贸贸然去找工作,往往是一些边缘化的工作。
因为学历不错,所以工作还有得做,但是因为不对口,或者没有实习经历,刚入职就发现这份差事没啥前途。
做个一年半载的,发现毫无寸进,于是怎么样?跳槽,甚至是跨行跳槽,就是没有积累的跳槽。
到了新行业,作为新人,又这么无厘头的待个一年半载,终于熬不住了,干嘛?
创业去了。
这种大学毕业一共没两三年的人,你觉得他能创业干嘛?
如果他家里有资源,有背景,有路子,他也不会没头苍蝇一样各种乱跳。
如果他自己有打算,有方向,他也不会走到今天。
所以通常他们都会去选择餐饮,比如到自己高校门口,开个奶茶店什么的。
我问你,这种孩子有没有做生意的经验?
当然没有。
要选择路口还是路尾还是路当中,店铺要怎么装修,要安排什么品种,怎么进货怎么销售所有的一切,他都不知道。
那他就一定会交学费。
你看着初期投入很少,问题是,学费很贵。搞一次是只需要十几万,问题是,接连几个月没生意呢?店铺转让赔钱呢?
你雇人开的工资呢?你自己耽误的时间呢?
天底下的散户都一样,资本市场上的散户,跟没经验就去创业的人,本质上是一类人。
散户一旦亏损会怎么样?会舍不得割肉,会飘仓,被套牢在那里,一直默默的失血,并耗费着时间成本。
创业一样的,做一个奶茶店,没生意,熬个两三年,彻底熬不住了关门。
转型做烧烤,同样没生意,再熬个两三年,彻底熬不住了关门。
一次的失血不致命,问题是次次,转眼你就30了,要经验没经验,要积蓄没积蓄,这么多次失败累加之下,爸妈的房子也被你卖了。
你拿什么谈女朋友呢?
此时此刻,还为自己的尝试骄傲么?
这真的是做自己么?
这是一类案例,多尝试里的失败案例。
那么还有,早早认清现实,去上班,就一定上的好么?
也有失败案例的。
加入了一个当时看起来还算可以的公司,有一份当时看起来还算稳定的行业。
问题是,做了五六年,越做越没有进展。领导永远都跟你说,我看好你,年轻人,要多历练。
问题是,历练了一年又一年,别人都上去了,就你还在基层历练。
这还算好的,甭管薪水多微薄,好歹有。
还有更糟糕的,被历练了七八年,结果一回头,行业没了。
行业都没了,积累也就没了,一时间茫然失措。
怎么没人历练我了?
我这么多年这么老实,人家安排什么我就做什么,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从来不敢做自己,回头我得到什么了?
要是未婚妻,再因此跑了,那更是对心志的毁灭性打击,一蹶不振。
你看,按部就班,也有失败的案例。
问题是,光感慨,可没啥卵用。
就像考试,你不分析卷子上的错题集,你光唉声叹气能如何?下次能考好么?
你不愿意自我剖析,你非要人嚼碎了喂到嘴里去,正如你问我选A还是选B。
我告诉你,答案根本不在你所能够想到的这个维度里。
因为无论A,还是B,都有什么?都有失败案例,你要想一想,他们因何失败。
而不是说指望不总结失败因素,光靠一个裸裸的选AB,人生就能有好结局。
按部就班也好,多尝试也罢,都需要什么?都需要KPI的。
KPI不是一个负面词汇,通常对于人才而言,管理层不给他定KPI,不是不重要,而是不需要。
他自己会定的,明白不?他自己更了解自己,他自己会定的。
饺子的资方不给饺子定KPI,那是因为资方知道,饺子要做一个长远的研发。
没有人比饺子自己更懂自己要做的这件事,到底该怎么考核。
于是怎么样?你自己去考核自己好了。
你觉得什么指标应该纳入到你的KPI组合,你自己定就行了,资方不来管你。
资方不来管你,难道饺子会躺平么?不会的。他比谁都拼。
十多年前,我待过的第二家公司,做芯片的,资方也不定目标的,年年亏钱,从90年代开始连续亏了小十年,资方都没责难过一句。
顶多年会时笑笑,说权当为了国家养芯片人才,为了战略项目。
可是你要知道,那些具体搞研发的人,可是会把自己往死里逼的。
为什么?因为你自己的时间难道不值钱么?
那可是一家近乎于全员C9的公司,很多核心研发人员,在那个年代,跑去哪里拿不到7位数的年薪,8位数的期权?
资方不急,你自己也不急么?你愿意领着几千块钱用爱发电,蹉跎岁月?
你这种级别的人才蹉跎的每一年,你自己的损失也很大啊。
那你就不会沉沦下去,因为你自己对自己是有KPI的,你知道自己每个月要进步成什么样,第一次做不到你会把自己打成猪头三,第二次做不到你会重新梳理整件事,第三次还做不到,你就止损了,你就去拼别的了。
这才是重点。
你不会漂单的。
前面那两种人,无论是乱尝试,还是按部就班,他们真正的问题不是这两种策略有啥毛病,而是他们漂单了。
你浑浑噩噩的在做,那你做个毛线?
所谓的做事,自己是自己的周扒皮,每天要扒掉自己一层皮,自己考核自己,有没有改进?到底有没有?
没有就别睡觉了。
我当年第二家公司里那个首席科学家,也是我们的师兄,他就这么玩自己的,最后,楞是被他把一个芯片系列搞出来了,还卖了很多爆款。
代价是,他从30多岁就开始喝中药,终身。他那个身体就跟豆腐渣一样,经常是挂着盐水躺在实验室里,还在工作。
谁给过他KPI?没人。
他自己要,如果遇到一个当时大家谁也不知道该怎么完成的任务的时候,他也没招,那他就逼自己,今天的我比昨天的我,是不是前进了?
如果不是,那就不放过自己。
你有这股子狠劲,一路迭代,总会突破的。
我没有他那么狠,但我也在很多领域里纷纷取得过突破,无他,不要浑浑噩噩,逼自己每天必须前进,就这点事儿呀。
这点事儿人人都能做到,但是没有多少人愿意做。
这就是为啥很多人无论选A还是选B,最后都是坏结局。
用士兵突击里面红三连五班班长的话说,你以为是你在混日子?
不,是日子在混你,当你失去目标的时候,你看起来自己每天也在忙忙碌碌,好像在公司里打杂,好像在创业摆摊,从早忙到晚,但实际上,你是在混。
你只是战术上勤奋,战略上懒惰。
甚至说,你只是惧怕,你惧怕思考,惧怕照镜子,惧怕正视自己的处境,因为你知道,自己浑身太多毛病了。
这种人我见太多了,很多散户到最后,连打开软件,看盘的勇气都没有。因为看到亏损,他就痛苦,他为了避免痛苦,只能选择回避,让自己麻木。
说到底,这是多数人自己的选择。
你自己非要把日子过成这样的。
而我所建议你的,是在开启人生这盘棋之前,先预跑一遍。
我那天最后一个话题里面讲的两个一千,六个一百,就这个作用。
有些读者不明白,他们没跑,只是看了看,居然以为跑完两个一千,六个一百,从此人生就OK了。
那你想多了。
你先跑,跑完你就不会来问我了。
跑完两个一千,六个一百不是从此人生OK了,而是选择OK的那些人,他就OK了,选择甘心的那些人,他也就从甘心了。
是这个作用。
两个一千六个一百的作用是让你先活它几十遍,然后再活今生。
然后你就活得很坦然,你行,你提前知道你行,你不行,你提前知道你不行。
那你就会很自洽。
因为你用过风月宝鉴了,你知道命运的安排了。
你知道重点并不在于哪条路,而在于你用什么策略去走路。
你知道自己选的这种策略,无论A路还是B路,都会好;你知道自己选的这种策略,无论A路还是B路都不会好。
还哪儿来的精神内耗呢?
策略是自己选的呀,你提前知道结果的呀,自己选的自己认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