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待北美真实发生的私有财产,谁都可以侵犯?

那天讲人类社会底层逻辑的时候,有个读者分享给我一个网红经历。

就是国内某个网红,在北美旅游的过程中,采用信用支付的方式租车,结果,等事后账单寄过来傻眼了。

那个消费金额远远大于他最初以为的

于是他破口大骂,骂北美的这种事后寄账单的信用支付体系,简直是在随意盗取消费者钱包里的钱。

说好了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结果他的钱包,跟个公交车一样,哪个商家想上了就能上一下。

都不需要经过他同意,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对着账单在风雨中凌乱。

这个读者分享这个故事给我,是什么用意呢?

他想说,北美社会才是傀儡社会,NPC们连钱包都不是自己的了

我们来看这件事。

某个网红的个人经历,被咱们这位读者理解成北美某些国家,商家都是PC,消费者都是NPC,消费者被商家当作傀儡,予取予夺。

但是我的看法,和你并不一样。

首先,北美某些国家的消费模式和国内不一样。

国内是现结的,好比你给我菜单,我点菜,吃完我就买单,一笔是一笔。

北美流行信用体系,这种信用体系不是国内的信用卡体系。

国内的信用卡体系还是现结的,无非你没有支付现金,也没有支付存款,但是每一笔钱你还是要现场结算的。

那么他们的信用体系是什么呢?是你先吃了再说,等月底再给你寄账单。

这个其实脱胎于他们的支票体系。

人家比我们进入商品经济早得多,那个年代根本没有电脑,没有网络,又没有足够的现金怎么办呢?

就是填一张支票你就可以走了,回头商家再找你集中结算。

所以就诞生一个名词叫做空头支票,意思是说,给你的支票是真的,但是支票对应的账户里面是没有钱的,商家回头去结算,啥也拿不到。

我们回过头来看他们的信用体系,按理说到了互联网时代,你完全可以一单结一单。

问题是,一个社会的消费结构已经形成了,想要改是很难的。

于是就出现了一个中国人去了之后觉得莫名其妙的地方,那就是你明明有钱,明明可以当场结算,但还是要等月底寄账单。

月底寄账单就有个问题,俗称说不清。

我那天到底吃了你四只虾还是八只,你到底是论盘卖的还是论只卖的,说不清了,已经没法拍照调查取证了。

你要知道,网民里面消费者的数量一定远大于商家,所以你就会发现,关于北美消费吐槽类的事情,几乎清一色都是抱怨月底账单被多扣钱。

自己明明没有消费,被扣钱了,明明没有消费那么多,被扣钱了。

于是就衍生出一个笑话,风能进,雨能进,商家也能进,你的钱包,谁都能进。

想扣你的钱,编个无厘头的消费内容,就扣了。

你不肯善罢甘休,你请律师和对方打官司,那律师费不照样要付钱么?

合着北美的普通人,就真成了行走的NPC,按照PC的要求去工作,按照PC的忽悠去消费,甚至,都没有消费,还被一群PC们扣钱。

这就是多数人的感受,不是国人这么想,他们自己人也这么想。

但实际上,这件事还真不是一个商家的道德问题。

我请大家想一个很简单的场景。

一个商家,忒黑,你来吃饭的时候满脸笑,等月底寄账单的时候黄世仁,这种商家,他能做大么?

他做不大的,因为消费者是会用脚投票的,是会用嘴去传播一个商家的名声口碑的。

所以你想想看就知道,北美的商家有没有黑的?一定有。

但是纯粹为了黑客户而黑客户的这部分商家,有没有机会做大?做成500强?

其实是没有机会的。

所以你站在全局的视角去看,商家之间的彼此竞争,就会使得这种故意黑消费者钱的事情,对商家其实是不利的。

这是一个角度,站在商家内部博弈的角度。

那么我们换个角度,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这种制度,真的对个人而言,完全是坏事么?

不一定的,要看人的。

如果你是一个老实人,这种先消费,回头月底寄账单的模式,确实有很多隐患。

为什么?因为你打算还,当你打算还钱的时候,你已经处于劣势了。

好比你去医院,你明明有足够的钱来支付医疗费,大家说清楚多少钱,现场把钱交了,是对你最有利的,就是国内的这种模式。

但是你想一想,如果你没钱呢?

在国内,没钱看病的时候,你是真的看不了病的,但是在北美,可就未必如此。

听得懂我这句暗示么?

如果这笔医疗费5万美元你支付不起,那么月底的账单到底是5万还是15万,还重要么?

不重要了,反正你也没打算付。

你兜里没钱,照样大摇大摆把病给看了,回头那一屁股烂账回头再说呗。

看懂了么?完全不同处境的人,看待同一种消费制度,是不一样的。

有人欢喜有人忧。

那我告诉你,其实还有第三种的。

第三种就是有钱,但是我看到你的漏洞,那我为什么不利用呢?

十多年前,我在甲方的时候,有个高管同事,后来去外企500强做高管。

想要生二胎,那个年代不允许,赴美生。

生完之后钱付了么?没付。

找各种理由,钻各种空子,就是不付,最后医院只能免单。

那我问你,站在老美的那家医院的角度,他们收不回的账单怎么办?

那只好摊派给其他人喽。

你现在明白很多乱七八糟的费用是怎么产生的?

商家黑心是次要原因,有人消费了不给钱,才是主要原因。

除非一个商家是火车站流动摊贩,只要他是想要做大做长久,他都不会倾向于主动对消费者黑心。

因为那是对自己口碑的损害。

除非他没办法,他要摊派某些不得已的损耗。

就像小额贷款的利息为啥那么高?因为没法子。运营成本高,有很多人是不还的,人家整村的撸,就没打算还。

最后这些费用都得摊派给那些愿意还钱的客户。无非是通过什么方式,是通过增加平均利息的方式,还是像北美这样,通过月底账单加一些无厘头消费项的方式。

我举的这个例子,其实只是随意行为,只是个人行为,那个高管,他只是偶尔发现人家的漏洞,临时起意,决定不还了。

但如果是集体行为呢?如果是有预谋的行为呢?

那消费者可就真不一定只是NPC了。

当你看透我那天讲的这个世界的底层逻辑时,你就会发现,PC,NPC不是你的位置决定的,是你的脑子决定的。

我举个例子,北美某些国家,是金融市场很发达的。

发达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玩得个花,意味着用很多手段企图吸引客户。

你想想看,所谓先看病,月底再看着给钱,不就是为了抢客户么?

那金融市场更是如此,就像先白送你几个筹码,大哥,来玩嘛。

那这里面就充满了漏洞,一旦你有心,谁玩谁,可就不一定了。

我打个比方,比如周末有可能出大消息,也有可能不出。

我找俩平台,都是北美的,一个重仓200倍杠杆做多,一个同等额度重仓200倍杠杆做空。

周末没消息,风平浪静,周一两边各自平仓,我只需要支付隔夜利息。

周末爆个大消息,周一该品种暴跌5%,或者暴涨5%。

什么概念?有一个平台上,我赚了10倍。另一个平台有啥好想的,波动5‰的时候,它已经爆仓了。

平台来得及系统自动平么?跳空的,它来不及,所以只有那千分之五的损失,是从你的保证金里出掉的。

其余跌穿仓之后的千分之四十五都是平台垫付的,因为它找不到对手盘。

它吃这么大的哑巴亏,要不要找你索要?要,问题是,地球这么大,找得到么?

找到了,除了好言相劝,劝你跟他去北美商量,还有什么办法?

没办法的。

那你说,这个人他一个周末就重仓捞了十倍,他会跟你去北美么?

不会的。

他会花天酒地一辈子,等8,90岁,把遗产都已经给了孩子,自己身无分文的时候,在病榻上最后一刻,说:我要买张机票,要去北美,我要葬在那里,跟当年的平台说一声,对不起

看到了么?到底谁是PC?到底谁把谁给玩了?

所以我说,面对同样的问题,人们的想法是不一样的,有些人抱怨问题,有些人利用问题。

这个世界真没有问题,还哪儿来的一个周末捞一把的机会?

所以答案很简单,一个人,他首先要看得懂我那天讲的人类社会运行的底层逻辑。

他才会发现哪里有BUG,哪里可以钻空子。

而不是只是当BUG伤害到他的时候,喊两句疼。

本網站僅收集相關文章。如需查看原文,請複製並打開以下連結:怎么看待北美真实发生的私有财产,谁都可以侵犯?

💋 最新文章 🎻 🎳 熱門文章 🎀
👀 推薦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