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结婚的姑娘都该看看,已婚的就算了
那天有读者问我,他说他看了职场的三个步骤,他也觉得没毛病,这么执行下去,绝对赚的盆满钵满,混的风生水起。
但是他需要一个理由,一个说服自己接受的理由。因为他打心里,并不认同。
我今天来写本剧评吧,《小巷人家》。
和《人世间》很相似的剧情,同一个年代,无非从东北挪到了苏州。
应该说拍的没啥亮点,我太太在追剧,我记性这么好,过耳不忘的人,被动旁听了8集都想不起来该剧到底演了点啥。
直到第9集,一场吵架,精彩来了。
这个剧中最大的小孩应该是60后,其余的小孩70前,他们的父母有的是老师,有的是纺织厂里的工人。
跟人世间不一样,人世间里面的兄弟姐妹还是很情深的,但是到了小巷人家里面,冲突暴露无遗。
随着昔日的知青纷纷返城,没有那么多工作提供。80年代后期的市场经济也还没起来。
这就是冲突最严重的时候。
返程知青没地方住,也找不到工作,那时候一家都有好几个孩子,借住大舅家,二舅家,矛盾就很大。
闫妮作为大嫂,她不欢迎小姑子带着儿子住进她仅有的两间平房,理由是影响儿子高考。
那么为了阻止这件事,她不惜和公婆撕破脸,讲起了陈年往事。
她结婚的时候,婆婆就跟她说,家里供她老公读中专不容易,她老公作为长子,要帮扶弟弟妹妹们。
起初还很感动,觉得这家人和睦有爱。
但是渐渐的,在相处的过程中,她发现婆婆口惠而实不至。
她坐月子,婆婆只伺候了3天,说出去也很好听,实际上也没干活。
她老公婚后的工资,始终是上交给婆婆的,帮家里养弟弟妹妹。
等到她生了孩子,生第一个要回来1/3,生第二个再要回来1/3。
即便这样也是不够吃的,那时候都是粮票定量制度,半大小子吃穷老子。
再加上婆婆偏向小儿子,有什么都让长子出钱出力,她作为大儿媳妇,就更加不开心。
她老公是个厚道人,总想着作为大哥,帮扶大家庭,自己苦一点没关系,但是这样渐渐拖累了媳妇,拖累了儿女。
夫妻俩的矛盾就此埋下。
这类事,在那个物质极度贫乏的年代,十分普遍。
我们小时候,比如上中学时,90年代看到的小说,仍然有大量反映那时期的这类矛盾,当然,现在很鲜见了。
比我再大一点的读者,像剧中那些60后,70后的孩子们,估计都是亲身经历过的家长里短。
所以向往过去的年轻人也可以去看看,破破你美好的滤镜。
你今天抱怨的那些所谓生活压力,工作压力,财务压力,在那时候的人看来,是睡着了都不敢去梦的流淌着奶和蜜之地。
剧中那些人在当年都是条件很好的,什么国营大厂的职工,什么50年代的大学生,什么中学老师,都是双职工家庭。
所以才有分房。
但分的是什么房呢?
你以今天的眼光去看实际上就是贫民窟。
那都是次要的,主要的问题是吃不饱,只能自己种蛇瓜充饥,后来杂粮能吃饱了,就想着能吃肉。这就是他们的最高理想。
跟今天的人的审美是完全不同的,今天我们讲究低碳水高蛋白低脂肪,一份只有杂粮蔬菜牛油果之类的减脂套餐,卖你100多,一份各种肉蛋奶齐全的盒饭,只卖你30。
照剧中那个年代的人都无法理解。
回到我们的话题,家庭矛盾。
大嫂有意见是很正常的,一年好容易吃回肉,亲戚来了多吃一口,自己的孩子就得少吃一口。
公婆的态度是人不能那么自私,这是一个大家庭,这是一个集体。
大儿子习惯了,不觉得有什么,但是大儿媳妇的独立意识已经形成了。
这在今天是毫无必要讨论的,但是在80年前后是顶流话题。
俗称到底是只应该有大家,还是也可以有小家?
大家就是集体利益优先,厂里的事情最紧急,个人是要服从,甚至有所牺牲的。
但很多时候,一碗水是端不平的,于是矛盾丛生。
你比如明明是自己做的最多,业绩最好,但是年底的评优奖品,电视机票,分给了领导的儿媳妇。
具体到一个家庭中也是一样,大儿子承担得最多,婆婆却偏袒小儿子。
你越是老实人,你就越是吃亏,人家就始终用集体利益这个理由,来一次次要你妥协。
你吃素吃久了,就会有90年代的暴饮暴食,你暴饮暴食久了,就会有今天的减脂套餐流行。
社会思潮也是一样,左右横摆。
所以上一代人往往觉得下一代人自私。
其实严格意义上讲,是长期生活在集体利益优先之下的那代人,觉得爆发了个人意识的下一代人和自己的观念不同罢了。
人性的本质都是自私的,无非什么表现形式。
你让80后的父母去看00后,10后的子女,就不觉得自私。
因为大家一样自私。
或者确切点说,是大家都是爆发了个人意识的一代人,那不是自私,那只是习惯了个人优先主义。
个人优先主义没什么不好,这本就符合人性。
但问题在于,人类目前的所有组织结构形式,都不是诞生于当下的这个时代。
你想想婚姻制度什么时候诞生的?
几千年前。
企业的组织结构什么时候诞生的?
几百年前。
换言之,家庭与职场,全都是古老的话题,都是集体主义盛行的年代里,人们根据当时的社会习俗,社会关系创造出来的合作模式。
所以我说,没结婚的姑娘都该看看,因为你要思考下,婚姻这个古老的制度,和你那个现代的脑袋瓜,是不是匹配。
已婚的就算了,看多了影响你家庭和睦。
但这只是理想层面,理想能不能落地,取决于你的荷包。
你说老娘有一个亿,可以自己生娃自己养,活得不要太开心,实在不明白为什么非得找个男人来共同承担那莫须有的生活风险。
你说的很对,我也实在不明白你为什么非得。
同理,前些天有读者说她老公在京五环内有几十套全款房。
那我也不明白她老公为什么就非得去找份工作,才叫上进。
当你有实力的时候,前者不需要配偶,后者不需要职场。
你一个人比别人两口子合起来还强大,还稳固,你要什么配偶?
你自己就是一家公司,现金流非常稳定的公司,你要什么职场?
但退回来,如果你是个兜里没钱,想法超前的人呢?
《小巷人家》剧中反映的80年代早期,最大的冲突是什么?
是理想已经到位了,荷包没跟上。
以前欧美的书籍,小说都是封闭的,不通过特殊渠道你是拿不到的,当你只能看到集体优先时,你也就很难诞生个人意识。
随着欧美的书籍的放开,你的脑子开始活跃了,你每天看着了不起的盖茨比,你浮想联翩了。
你脑子是很时髦很先进的,你说我要个人优先,我要活出自我,我要精彩我要飞,这都没问题。
但需要银子,可你偏偏就差那点银子。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即便他日后要自己当老板,赚取第一桶金的方式也基本上都来自于职场。
可是我前面给你们分析过,职场本质上是什么?
是诞生于好几个世纪前的那个集体利益优先流行的时代下的产物。
于是你就会发现自己格格不入,屡屡碰壁。
我不是说你的观念有问题,你的观念没问题,因为我也是同时代的产物,我也是个人优先意识形态塑造出来的新一代人类。
问题是,你得学会挂羊头,卖狗肉,而不是挂羊头,卖羊肉。
不想进入婚姻随便你,但又不是富二代,又不想进入职场,不现实。
要进入一个游戏,首先是学习它,了解它。
你认不认同根本不重要,你了不了解才重要。
看到了么?我拿整个剧评当幌子,专为埋伏在这里等着你。
你不是为了认同才去过职场的那三关,你只是为了过关而过关。
你只是为了渡河找了条船(那三个步骤),过完河你马上可以把船丢弃,否则你还背着它干嘛?
你有钱了你可以吃着火锅唱着歌,晒着太阳跳着舞,春暖花开,面朝大海,度过你的余生。
到时候你对那三关说:掰掰了您内,谁能来阻止你?谁又会来管这闲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