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250年的历史,刚刚走完西汉的进程
我昨天讲财富底层逻辑的九个话题,讲到第五个话题时,我说人类历史的本质就是公共需求与富人之间的博弈。
我提了一句美国,但是没有展开,因为昨天有更重要的话题。
于是就有读者留言,希望我讲一讲美国,确切地说,是美国与昨天第五个话题之间的关联。
美国这个国家是非常有意思的,两个地方很有意思。
一个是崛起得非常快,不过百年而已;另一个则是称霸的非常久,崛起之后,称霸了一百五十年。
我们总结美国的发展史,关键点在于他们在合适的时候,做对了两件事。
一件是土地权,一件是知识产权。
前者使得美国从13个州,快速扩张到了50个州。
你要知道美国是个新移民国家,你用什么吸引外来人呢?
很简单,分地。你来,你买,那块地就是你的。
随着人聚拢的越来越多,原有的土地不够了,就会怎么样?
必然产生扩张的意愿,这就是美国的第一个百年,用确保你拥有土地权,来凝聚人们在获取更多土地这件事上的向心力,从而完成百年扩张之路,由13州直到50州。
后者使得美国在早期自己还不擅于科学领域的0到1的突破时,就吸引了大量的来自全球的人才。
我们很多人印象中的美国,是二战期间,接收了很多来自欧洲的人才,比如爱因斯坦,从而极大地推动了美国的科技突破。
但那已经是第二轮人才潮了。
应该说,二战期间,正是由于吸收了大量的欧洲科学家,推动了美国的本土教育,使得美国从此之后一跃成为全世界最擅长从0到1的国家。
但是在那之前,在二战爆发前,甚至一战爆发前,美国早已是当时全世界最擅长1到10000的国家。
也就是说,早在一战爆发前,欧洲是最擅长做0到1突破的,而美国则是最擅长大规模应用的,最擅长全产业链的,最擅长1到10000的。
这里面的代表人物,就是大发明家,搞应用落地的爱迪生。
美国怎么做到的?
知识产权。
就像13州时期的美国,你来了就给你地一样,一百年后的美国,你只要带着知识产权来,他就能确保你垄断,确保你发财。
尼古拉·特斯拉,就是在1884年,离开欧洲,前往美国投奔爱迪生。
因为在美国,这种掌握了一项技术,就可以跻身富豪的故事非常多,相比于论资排辈的欧洲,更有利于技术人员的出人头地。
当我们把这两件事合起来,土地权与知识产权合起来,你会发现什么?
会发现一个背景条件。
249年前的美国,还只有13个州时的美国,在美洲大陆上,有没有强敌?
没有。
整个美洲大陆都是殖民地,上面没有什么原生原长的,像东亚怪物房一样根深蒂固的土著国。
这是美国第一个百年里能够进行领土扩张很重要的因素。
这片土地上的人,他没有很强烈的主观意识,认定说自己是哪国人,认定什么是自己的文化,你才可能长久的占领,乃至吞并。
否则是不可能的,如果人家有历史有自我意识,你短暂占据,他们依然会脱离,比如日本历史上多次对朝鲜半岛做的那样。
除了土地资源对新手村的美国是个蓝海之外,全世界的人才资源对百年后的美国,同样是个蓝海。
所以说美国的土地政策,知识产权政策能够发挥作用,很大程度上源自于这两项,对于当时的美国,都是蓝海。
你回顾历史上罗马的早期也是一样的,罗马向外扩张,是能够赚钱的。
你所获取的战利品,覆盖掉军事成本之后,还有盈余,每个参战的人都能得到好处,这就是正向循环。
罗马到后期面临的问题是什么?
是没有什么值得打的地方,好地方都被你占了,剩下的都是蛮族,打一次亏一次,你自己消耗的资源,比你获取的战争收益,多得多。
西汉则是另一个问题。
西汉早期的时候,人口是很少的,土地是很多的,世家大族也都还没有起来。
也就是说整个社会自耕农是非常多的,它不是我们昨天第四个话题里讲到的3%,67%,30%的分配格局,它早期很可能是3%,37%,60%的分配格局。
在这种情况下,某些有创造力的,能够立功的,分走了37%,自己也很满意。而多数人分到了60%,他们也很满意。
所谓在创业的初期,精英与普通人之间达成了某种分配平衡。
但到了中期呢?随着土地的开垦接近尾声,随着精英群体的繁衍。
你会发现很多自耕农逐渐变成了佃户,这个时候分配结构可能就变成了3%,67%,30%。
到了后期,这个比例进一步倾斜,可能变成3%,87%,10%。
这是很正常的,因为蓝海没了。
当蓝海消失了,或者说扩张空间消失了之后,你回过头去看美国昔日的两大杀器,土地权与知识权。
你就会发现它的副作用开始显现。
面对大量空地的时候,谁占了就是谁的,的确能够积大的调动积极性。
可是一旦新空间没有,只剩存量的时候,谁昔日占了的,就是谁的,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不流通了,被保护的不再是充满积极性的人,而变成了既得利益者。
同样,当整个地球探索完毕,当人类没有什么地外文明可以接触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也产生了相同的问题。
张三先发明了AI,他使用这个技术夺走了所有人的工作,你怎么办?
要保护呀。
那最后你就会发现,你只保护了张三一个人,只有他有积极性,大家都没了。
这就是时代背景与杀器之间的变动关系。
当充满蓝海的时候,一副药是正作用,当蓝海消失的时候,同一副药可能变成副作用了。
有得选么?没得选。
所以我昨天第五个话题才会讲,人类历史就是一部公共需求与富人之间的博弈史。
当充满蓝海的时候,你需要充分调动富人的积极性,否则你是找不出突破口的。
这个局面下,富人吃肉,其余跟着喝汤,是非常好的三角冲锋阵型。
可是当没有蓝海的时候,内部矛盾就抬头了。
你会发现富人这个群体,就像我们昨天讲财富的底层逻辑时说的,他们是不愿意承担公共责任的。
不仅如此,他们还希望自己继续保持财富的高增长,即便在没有了外部空间的情况下。
那你想想看,他们会对什么下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