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到底贵不贵?这里面藏着财富的密码
回答一个满级读者的问题。
他说,你有没有发现,贾国龙和罗永浩之间,鸡同鸭讲。
这俩人讲话,像极了金融机构与散户。
机构反复强调,我打造了一个流程,散户反复强调,你让我亏钱了。
什么意思呢?
贾国龙反复强调,我打造了一套在餐饮行业里算相当不错的标准,并且可以给全国这么多人提供服务。
罗永浩反复强调,你的肉是冰冻的,你的西兰花是冰冻的,且保质期两年,你的肉因为冻得久,烤了之后,瘦肉部分比较柴,不好吃,最重要的是,它还贵,它还贵。
当我花了这么多钱的时候,我想吃新鲜牛肉,不想吃解冻的。
贾国龙表示,我不贵呀。
任何一家工业化之后的非夫妻店,品牌,店租,水电,人工,物流,冷冻仓储,这一切的费用都必然超过75%。
你的客单价要乘以25%才是菜金部分呀。
这个菜金部分,我正是因为用了急速冷冻技术,食材才好呀。我不冷冻,难道你让我用防腐剂不成?
你去看山姆,到处都是冷冻的肉,虾,因为零下40度会杀死细菌,然后就可以长期保存了。
这是现代工业化食品供应体系里不可缺的环节。
罗永浩表示,我不听,冷冻=不好,我要现杀。
贾国龙表示,品牌店,一家城市都有几十家店铺,现杀?谁杀?你去杀啊?
一个个店铺自己去采购?那怎么做品控?怎么做安检?有一家门店采购了不安全的食物,出了问题这家店负责还是品牌负责?
何况上菜要多久?供应要多慢?
罗永浩表示,这是你的事儿,作为消费者,我就是觉得冷冻=不够好,就不该贵。
难道我这么想有错么?
你看,双方的争论像极了机构和散户。
机构不断的讲,我设计的金融产品,是符合什么流程的,散户不断的讲,我亏钱了,大哥,你扯那么多,我亏钱了啊。
这件事,你要说清楚,那就是我那天在投资人的七个阶段里面第三个阶段讲的。
我让一个华尔街前交易员出场,让他来爆料。
爆什么料呢?让他告诉你,没有哪个机构,能帮你赚钱,没有。
所谓的金融机构的专业性是什么?是像叠码仔一样,让你玩久一点,亏慢一点。
所以餐饮行业是一样的。
你客单价100块吃饭,真正的菜金部分只有25块,只要不是夫妻店,任何一家工业化的店铺,菜金占比都无法超过25%。
也就是说,出门吃饭你只有两个选择。
一个是我接受,我只能吃到25%,另一个是我不接受,我去吃我以为性价比高的。
有些店铺,我一看这桌菜就很满意,因为我自己100块钱都买不来这些菜,但是我现在享受着综合体的空调,服务员的服务,坐下来吃,还不用洗碗。
我真占便宜。
但实际上,从南京到北京,买家不可能有卖家精,你占便宜的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人家上了科技狠活。
25的菜金,让你看起来,值100了。
这就是消费者的困境,食品消费者和金融消费者是一样的,只要你在我那天讲的投资人七个阶段的前两层里面晃悠,那就是一样的。
所以当我们自己掏钱的时候,贵不贵这件事本身是一个伪命题。
我们不能自己掏钱吃饭去衡量,那种情况下,科技含量最高的,性价比就是最高的。
因为它的菜金比也不可能超过25%,但是它看起来让你吃了250%的样子,让你觉得很值。
所以我们得换个场景,假如是工作餐,你会怎么选?
当然是有餐标的工作餐,无餐标限制就没意义了。
那么当有了餐标限制,这个限制报销的额度下,你会选谁,你的选择理由又是什么?
这才是重点。
这段话有些绕,数学不是很好的人,你得好好想想,学会画消费线段曲线。
你比如码农,我年轻时就是做码农的。我们那时候有加班餐,以及出差时的工作餐。
工作餐有两种标准,一种是限定40的,一种是限定80的,然后你就去看大家怎么选。
人均餐标不许超过40,大部分同事都会选择肯德基麦当劳。
人均餐标不许超过80,大部分同事都会选择西贝还有几家类似的。
这是很有意思的现象。
当有人给你报销的时候,你为什么会选择西贝?
难道它不贵不难吃了?
并不是,那只是工业化生活下的一种选择。
一个码农,跑去外地出差,这个地方一定有个别夫妻店,干净卫生好吃,牛肉是凌晨去菜市场买的,早上现卤的,菜金比超过25%,甚至达到50%。
问题是,他怎么知道是哪家?
这家店想要被人知道,就必然要投流,宣发成本就会成为主体,菜金比就必然要下降,最终低于25%。
看到问题了么?你怎么知道它?你不可能知道它。
所以你只能去吃那些你熟悉的工业化产品,比如麦当劳肯德基西贝。
西贝已经全球化了,开到全球去了,你觉得它是怎么开的?
就是这种工业化的流程。
他难道还说跑到当地的菜市场上买新鲜牛肉,当天卤么?
做不到的,真要这样,你反而不敢吃了。
我们以前的同事出差去印度,天天吃肯德基麦当劳,不是当地没有干净且好吃的美食,而是他支付不起了解的代价。
所以西贝也是一样的,人家走的路线,是一个工业化下的中餐,它的目标客户就不是针对性价比。人家卖的就不是凉皮肉夹馍,人家卖的实际上是加班出差,人生地不熟下的一种选择。
作为消费者,你早就该明白自己的钱花哪儿了,你是买凉皮去了?还是我在当地没有可信任的凉皮摊,不得不去买的一种选择?
你换个角度,你站在自己的一切消费都报销的角度想。
你今晚加班,吃西贝,花了79,公司给你报79,你去吃夫妻店,花了30,公司也只给你报30呀。
干嘛要给公司省钱呢?
你不会选那家夫妻店的,也许凑巧遇到一个干净卫生性价比高的,是给公司省了钱,那要是遇不到呢?要是你拉肚子了,耽误了工作,你图什么?
为了给公司省钱,自己遭罪,还得加班弥补?
算了,还是吃西贝吧,我知道你是解冻的,我知道79并不便宜,但我人在外地,人生地不熟的,你让我怎么选?
我个人为什么这么了解,就是因为我在做码农的那些年里,什么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西贝,这种加班餐的选项,我们太熟悉了。
你指望这种店能有什么经验,绝对不可能。
我年轻时出差在外,在这种工业化餐饮店里面一个人吃加班餐的时候,每每看着一家子带孩子来吃饭,就很纳闷。
你们图什么?从小培养孩子的班味?让他以后习惯吃加班餐?
我们是在加班,在出差,我们吃加班餐要求餐饮标准化,上菜快,味道统一,正好落在餐标范围内。
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西贝,都是迎合这个加班出差群体打造的。
你是当地人,你那么熟悉当地的餐饮,你又是周末,有得是时间,你不急着上菜,你也没有什么餐标规定,不能吃超,也不能说吃少了不划算。
这些限制都没有呀。
那你图什么?
你去西安的洒金桥,巷子里面找个世代相传的店,动辄开了上百年了,他们的凉皮肉夹馍羊肉泡鱼鱼烤肉,比西贝的同款,好吃十倍。
人均3,40能让你多年后都流口水。
当你熟悉的时候,当你有时间的时候,其实你有一千种选择的。
就老北京的那话儿说的,炒疙瘩,必须是虎坊桥穆家寨的;褡裢火烧,得是东安市场瑞明楼的;白水羊头,那一定是前门外廊坊二条马家制作的;这才叫生活嘛。
而对于成天出差,加班的群体,他们是没得选。
好比现在你在印度出差,干啥,让洒金桥的老板飞过来给烧一顿?可能么?
所以你拿西贝这种工业化的店和洒金桥世代相传的老店比口感,比现杀,比性价比,拿啥比?
没可能做比较。
你西贝唯一能够赢人家的地方在于,你能够全天候全地域提供服务,而他们做不到。
他要是能做到,就没你的生意了。
金融的本质是一样的。就像巴菲特讲的,如果他能够回到早年,只有100万,那每年想翻番简直太容易了。
不用脑子,按照固定套路反复操作就可以了。
但是资金大了就不行,各种问题接踵而至,成本急速飙升,回报率急速下降。
你那个投资回报率,就会像工业化的餐厅企业的菜金占比一样,飞速下降的,你挡不住的。
所以本金小,是一个人最大的优势,没有之一的,这是天生的福利,一辈子仅此一次。
等你本金大了,就没这好事了。
这就是为啥我年轻时执意用那天第五层的方法去投资,因为越穷越好,越不懂越好。
越穷,越不懂,它的回报率越高,越安全。
富了反而麻烦了,回报率下降了,懂了反而麻烦了,不肯坚持简单的操作,开始骚操作了。
说穿了,当你穷的时候,就像住在洒金桥附近,你出门就是各种传了几代人的老店,想吃啥是啥,又新鲜,又好吃,又便宜。
那只羊上午还在吃草,晚上就进你肚子里了。
但这个福利,仅限于你住在那旁边的那几天里有,你全球飞的时候,还能带着洒金桥一起飞呀?
这个时候,你根本无法计较一块牛肉是不是冷冻,它必然是冷冻的。
所以那天很多读者问我,人是怎么努力从第五层到第六层,第七层。
你错了,没人想要努力。
一个投资人如果一辈子在第五层,多幸福啊,永远享受高回报,而且赚的够你花。
只有当你的本金快速积累,你被资金压力拖累,你才会不得不进入第六层,第七层,然后你会发现自己越来越累,越来越不开心。
就像你飞到印度,你找不到洒金桥的,当地的洒金桥,你也不敢进去。
好容易遇到一家国内的工业化的餐饮连锁店,吃着解冻的大馒头配西兰花,你安心了。
因为你知道,最起码,今晚不会拉肚子了。
至于贵不贵的,没看过价目表,工作餐只要不超标,都是按发票报的。
这就是投资人到了第七层以后的感觉,你永远吃着性价比不怎么高的东西,无它,不拉肚子就行。
这就是投资人长期盈利,做到后面的结果,你的诉求只会越来越低,没有搞你,还让你有得玩就不错了,要什么自行车?
性价比?那你梦回洒金桥,梦回第五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