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国龙面对罗永浩,为什么一回合就被KO?

老罗又赢了,赢得非常的顺利,顺利到都出乎他自己的预料。

说好了决斗,结果西贝的老板上来就直接捅自己刀子,以至于老罗震惊的无以言表,只好表示,太魔幻了,早点结束吧。

很多读者让我讲这件事,但这件事本身就非常的荒诞。

我相信老罗没有事先做好准备要搞西贝,他的本意可能只是想要炫耀下自己的债务还的七七八八了,终于可以坐飞机了。

你看他当天的吐槽,吐了很多,西贝只是捎带的。

他只想说这东西比他想的贵,没他想的好吃。

本来这件事过去就过去了,但毁就毁在预制菜三个字上。

贾国龙的委屈感,我隔空也能体会,因为严格意义上,预制菜三个字,不是大众理解的事先做好的菜。

预制菜这个词儿有专门定义的,规定的很详细,其中有一条,只要是中央厨房提供的,它就肯定不属于预制菜了。

明白这意思么?如果贾国龙自己在城市里面建立了中央厨房,他提前烧好半成品,速冻。

然后送到这座城市里面十七八个西贝的餐厅,在后厨里面二次加热。

这个供应流程本身,就已经不叫预制菜了。

所以冷冻制品和预制菜不是一回事。

可是我们想想看,这么专业的定义,对老罗这样爱吐槽的人来说,他吐槽前,难道会先查下规定么?

不会的嘛,他就是随口说说。

但是到了贾国龙这个做餐饮的人的耳朵里,他就觉得刺耳,他受不了。

换做任何一个清醒的老板,都会明白无论顾客的话好不好听,自己最该做的永远是反思自己,改进自己,争取原谅争取满意。

结果老贾偏偏不是那个清醒的,他上头了,他觉得被侮辱了,他觉得此冷冻非彼冷冻。

冷冻也分高中低档,你不能把他和那些上科技狠活的,价格只有十分之一的低档冷冻相提并论。

于是他开启魔幻操作,要求1.8万员工同时开放厨房,秀给所有的网民们看。

然后果不其然,翻车了。

老罗都不会去查的预制菜定义,网民会查么?更不会。

当人家看到你加热来自中央厨房的料包的时候,人家就觉得你是他们理解的预制菜了。

因为你这明摆着不是妈妈现烧的嘛。

而在消费者的眼里,冷冻没有高中低,冷冻=便宜。

就像山姆里面很多冷冻食品卖的并不好,因为国内的消费者一直觉得现杀=新鲜=安全=贵,冷冻=低端=便宜。

消费者会去研究两块一样大小的冷冻牛肉的价格可以差十倍么?

不会的。

国内消费者固有的观念就是冷冻不该贵,而西贝并不便宜。

那这个两相对比之下,老贾再怎么自我辩解也洗不清的。

所以这里面实际上的问题在于消费者想象当中的那个餐饮行业,和贾国龙这种,几十年前真的是从餐馆后厨里面干出来的从业者,是完全不一样的。

老贾想表达的是,他干了一辈子厨房了,他太明白后厨的那些事儿,他太明白这里面有多少见不得人的。

他觉得他在这个圈子里,已经够敞亮了,像他这样胆敢开放后厨的,做餐饮的,没多少。

大部分都是挂一个后厨重地,禁止入内的牌子,不让你看。

你不看才会有安全感,你看了你根本吃不下饭。

老贾觉得他都敢让你看厨房,够优秀了吧?怎么消费者还是不买账呢?

答案很简单,这叫盲目自信。

消费者想象中的安全,和你这个做厨房餐饮的老板理解的圈子里面的所谓安全,根本是两样的。

当消费者看到你的油的品牌,看到你的菜,你的鱼,你的羊腿的保质期,就已经开喷了。

老贾是很委屈的,因为在他这个老餐饮的眼里,这都算啥事儿嘛。山姆里面各种冷冻食材保质期都是两年呀,咋轮到他就要挨骂呢?

问题在于,比较对象不一样。

在老贾眼里,D等厨房用科技狠活肉,C等厨房用变味的真肉,B等厨房用过了保质期但是没变味的真肉,A等厨房才用保质期两年内的冰冻肉。

在消费者眼里?什么?居然不是现杀的?

看到了吗?双方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上。

现代社会下的工业化大规模食品供应体系本就源自美国流行的冷链速冻模式。

而大部分消费者的观念里面夫妻店那种早上采购中午现杀的才叫好食材。

那你就不能怪消费者了。双方价值观根本对不上。

你老贾只是在你自己认为的厨师圈里面强调你的安全。

而消费者,一旦看到公开的,透明的厨房,他马上就会没有安全感。

你不公开,你也挂个厨房重地,外人免进,消费者还可以抱有幻想。

你一公开,对不起,对你的安全感,也没了。

所以餐饮这件事,无法辩白的,辩解解决不了问题。

消费者真正需要的,是知情权。

你老贾想要扭转消费者的偏好,或者对冷冻的排斥是不可能的。

消费者永远不是来吃你定义下的好,他吃的是他想象中的好,理解么?

你老贾想要平息事态,就一个办法,人家老罗不是1000块一包料要搜集你的冷冻食品拿去检测么?

你老贾也要花钱请一个第三方,让他把整个综合体里面所有店,几十家餐饮店,高端中端所有店的食材原料,都弄出来,都去做个测评。

俗称你捅自己刀子是救不了自己的,你只能把同行们也捅了,俗称让同行来陪衬。

把整个行业的后厨捅得稀烂,这时候,消费者们的幻想就被打破了,他们会重新形成标准的。

但很遗憾,老贾大概率不会这么做,因为他的同行们都很鸡贼,清一色力挺他,防止他祭出同行们陪衬,以至于他被架在道德高地,只能活生生憋出内伤。

人的知情权,从来都不是老罗想象的那样,你标注一个什么用没用预制菜就可以有,那胡扯的。

消费者连预制菜的定义是什么,都搞不清楚,你标注个DER啊,你标啥都是忽悠,因为消费者自己都迷茫着呢。

一个人只有参观过一百家店的后厨之后,才会形成标准。

这就是胖东来的老板于东来讲的那番话。

他开超市一辈子了,采购食材一辈子了,参观过的厨房,食品加工生产线太多了。

那么他就会重塑自己的认知体系。他说谁好也不见得你真能跟妈妈的厨房一样好。

只要不是夫妻店,只要是工业化能够大规模供应的,那无非就是保质期内的正经冷冻牛肉,过保的正经冷冻牛肉,不正经的冷冻牛肉,连冷冻钱都不愿意花的防腐牛肉,连防腐钱都不愿意花的科技牛肉,根本不是牛肉,根本就不是肉

看到了么?出门吃个饭能分这么多档次的,真正的问题在于,当你出门的时候,你的选择是:

在这堆里面,你要吃什么?

就像我当年读大学时,我母校餐饮集团的一个厨师私底下和学生们讲的话。

他说只要不在家里吃饭,都脏,就没有干净的,你要干净,回家找妈妈。

外面的饭,只有脏到什么程度的问题,没有脏不脏这种问题。

这就是一个肯爆料的老餐饮,用他的话讲,他烧的菜,他自己不吃的,但他是有良心的。

良心怎么体现?他烧给学生们吃的饭,比校门口那些饭店干净。

他觉得烧到这个程度就可以了,但他自己,还是不吃的。他回家,自己烧给自己吃。

这就叫知情权,你想要知情权,一方面你要多参观后厨,另一方面,你要和这种肯爆料的业内人士,多交流交流。

否则在这个信息茧房的世界里,你不可能有知情权的。

你看到的都是人家让你看到的,你以为的都是人家让你以为的。

今天的消费环境和当年的电视购物有什么区别?没有的。

爱豆探店说好未必好的,也许是收了推广费,爱豆踩坑上当了,那倒还可能有点参考价值。

所以如果不去参观足够多的后厨,和足够多的肯爆料的业内人士交流,谁都无法避免踩坑。

不是只有餐饮行业如此,其他的359个行业,是一模一样的。

我那天讲投资人七阶段的第三个阶段,就是把金融行业的后厨,爆料给你看。

让你看看,你想象中的金融行业,和真实的金融行业,是两码事。

你想象中的金融行业,你作为投资人,只要出资了,你的钱就会被审慎的对待,就可以保值增值。

那你是想多了,你习惯于妈妈烧菜。

后厨如果不是你亲爹,难道金融机构会是你亲妈?

所以我觉得,老罗和老贾这件事最大的意义在于三个字:知情权。

大多数人,真正需要的,是知情权,无论哪个行业,都需要知情权。

而知情权是怎么来的?

是看出来的,看多了,才可能有知情权。

你只看过一个厨房你不会有知情权的,你看过一百个后厨,跟一百个厨子交过心,这个圈子你就门清。

那金融市场也是一样的,你和太多的从业者交过心,各种恶心的,不那么恶心的手法,你都看遍了,看腻了。

你才真的会拥有知情权。

因为见多识广,有了比较才会有判断力,否则你只是活在想象中,你想象了一个餐饮行业,你想象了一个金融行业。

然后你就会不断的有上当受骗的感觉。

受骗是必然的,因为当你不是很清楚内幕的时候,你根本无法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

你也无法知道自己要的每一样东西,背后真实的要付出的代价是什么。

那你就会不停的被忽悠,你不被这个商家忽悠,就会被那个机构忽悠,跳不出这个圈子的。

所以我那天讲投资人在前两个阶段时,你没有安全的,你只有安全感,俗称说来说去,都是自欺欺人而已。

无论给你标注个什么安全标准,你连它是什么定义都弄不清,那不是骗你么?

等到了那天的第三个阶段,你参观了金融领域里的后厨,你才会越来越知情。

这个阶段开始,你才可能说,吃个放心,吃个明白,投资个放心,投资个明白。

本網站僅收集相關文章。如需查看原文,請複製並打開以下連結:贾国龙面对罗永浩,为什么一回合就被KO?

📹 最新文章 🔥 🎈 熱門文章 📹
🎈 推薦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