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4+4学术道路的困境在于:即便我做到了,也可能让我延毕
前天我聊肖医生,聊到两个名词,存量游戏与增量游戏。
有好几个读研读博的小读者不约而同的跟我反映了同一类事。
他们讲,其实他们对于有多少人不是考进来的,是蹭进来的,分享了自己母校的名头这件事,并不是很介意。
他们真正介意的是什么呢?是自己毕业的环境,不是很公平。
就是说,你走后门进来,我不想管,你有人帮着出学术成果,我也不想管。
我只想自己要一个有客观标准的毕业条件。
好比我工作了,我写的材料全局上下都满意,所有副局长都叫好,只有局长要求打回来重做。
又不给个说法。
而且有时候说法是自相矛盾的,我发论文,第一次导师说我这里不对,我改了,第二次导师说我那里不对,我改了,第三次导师居然说我第一次改过的地方是不对的。
显然,他已经忘了他第一次说的是什么,幸好我录音了,我放给他听,结果,他非但不承认,还变本加厉提出各种奇怪的要求……
果然,这就是存量游戏的痛苦。
你面对的是少数裁判,所谓的标准就是他们的喜好,可是他们的喜好是变化的,也许今天和夫人吵架了,于是你做什么都不对。
不是论文不对,是天气不好,今天的天气不好。
…….
至此,我把他们的意见综合起来,转述完毕,应该说,这几个小读者,都很有趣。
我讲一点对你们这个年纪来说,可能有些超纲的话题,你们权当个笑话听听,过后就忘了吧。
因为从道理上讲,我肯定是不对的。
其他的读者看到了,也不要来杠,杠就是你赢,因为我打过招呼了,我本来就承认,我是不对的。
我本科期间,成天打游戏,挂科重修,有些重修了几次依然挂,到毕业那年就累积的挺多。
实在是过不了,于是我就去考研。反倒是考研更简单,英数政这种都是高中底子强,专业课学了一堆,其实只考两本书。
所以一堆重修课和两本书之间,我就选了两本书。
考上之后,我就开始各种骚操作。
就是去重修的那些课的老师家里哭诉,反正就是一方面讨好老师,一方面展现自己的抑郁症。
校医那时候也给我开了证明,但开的是甲亢,呵呵。
20多年前,抑郁不像今天这么流行,校医只是给我开证明,这个学生失眠,手抖,食欲有问题,容易受到刺激等等。
当然,这些也都是我一面之词,校医也拿你没辙,你要开就开呗。
后来我就过了,类似于开根号乘以10的方式,都在毕业前过掉了。
教授们不是同情心的问题,是值不值得。
即便是那个互联网刚兴起的年代,老师也不想出事。
因为学校每年都出事,每次出事之后即便校网BBS能被按下去,老师也有心理压力。
你想想看,光是面对出事学生的家长,就够烦心的。
一个学生考研考上了,因为挂课不过导致作废,结果想不开,这种事是很容易在网络上发酵,被议论的。
所以在那些老师眼里,我就成了一个鞋底子上的橡皮糖,他们不想沾染因果。
看着校医的证明,这孩子精神状态又不稳定,这事儿又容易发酵,算了算了,让他走,让他走,出事儿也别出自己手里。
我当年做这件事能做成,极大程度上源于对人性的拿捏。
我小时候见太多了,单位里面去局长办公室哭闹,一到饭点就把娃丢到局长家里,说不定房子也就分下来了。
你真要是摆事实,讲道理,那你的房子多半分不下来。
那个年代这种事儿太常见了。
存量游戏就是依赖人的,人有时候就是没法有个确定的标准,而总有人可以靠对人性的把握,去钻一些人性上的漏洞。
当然,这里面有个前提,就是那些本科期间的教授他们笃定还有下一道手续。
他放你一马,是他觉得反正还有研究生阶段的课程和教授们在把关。
你可以过程中玩把戏,又不可能一路都玩把戏。
其实我当时本意是打算玩阴的,我都找好工作了,某500强做采购,我就准备考研考上,不去读,靠录取通知书忽悠本科毕业,然后就去入职。
但最后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我放弃了,还是去读研了。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客观上最后还是做了好人,尽管未必是主观上的。
我后来读完研就去做了码农,成了一个研发人员。
从08年开始,又进入国际市场做投资。
我最初就是捡乌龙指的,后来慢慢转向职业的高频交易。
其实一个市场里面捡乌龙指的资金是很多的,你不可能说找到一个完全没有人光顾的垃圾桶。
每个垃圾桶面前都有一堆的老太太等着捡瓶子,无非多与少,无非以散户为主还是以机构为主。
我捡着捡着就看不上贫矿了,就想抢富矿,富矿都在机构手里。
我最初抢夺的方式很可笑,如今想起来。
人家埋伏的资金是多少,我就比它加一口价,就是电影《美人鱼》里面邓超的台词,我永远多一口价。
那么如果有乌龙指,肯定先成交我的嘛,好比你是买20,我是买19,你是卖20,我是卖19,我排在前面嘛。
所以有阵子就变成挂单撤单游戏了,你加我加,你减我减,反正我就要排在你前面。
很傻的,跟小盆友插队没区别,毫无技术含量。
现在想想很搞笑,高端的人际关系往往是最原始的方式,高端的生意什么技术含量都没有。
那么再后来,发现我抢不过人家。
我的算法确实慢,打个比方,人家排我前面了,我可能要间隔1秒才能发现,结果人家间隔1%秒就能发现。
那就意味着99%的时间里,实际上是他的单挂在我前面,从时间分片的角度,我的利润已经被打压到1%了。
也正常,人家华尔街的机构,我一个散兵游勇,哪怕码农出身,又怎么可能技术上超过对手呢。
对方可以雇很多技术高手,这是我不具备的。
于是我就开启无赖打法。
我不管你挂多少,我就挂在买5,卖5,干嘛?我就是示警去的。
挂,撤,挂,撤,就像是在闪烁。
我等于反复提醒所有的交易者,打劫的来了,打劫的来了,你们小心哦,敲单到时候小心哦,别敲错了,便宜了埋伏者。
你不是要打劫来路客商么?我就举个牌子在峡谷里巡游,小心梁山,小心梁山…….
那一个原本自然概率的事件,经过我每天人为的打更人式的提醒,就降低了很多。
于是谁也赚不到钱了。
后来真被我这么干,抢到一个富矿。
说到底,人家并不是怕了你,只是不想跟你玩了,别人是求财来的,不是猴子派来搞笑的。
他们笃定你就算这么抢个地盘有啥用呢,你自己也赚不到,你早晚也得撤。
而如果你正常埋伏,那么你同样会面对竞争对手。
这一点,他们知道,我也知道。
所以我这么搞怪,不是为了恶心对手,而是给自己争取算法的研发时间。
还是本科毕业时的那个话题,过程中你可以耍宝,结果很难,最后你研发出来的算法,还是得能打才行。
否则你守不住富矿的,还是会被踢回贫矿里面去。
我这个思路的启发,是来自于另外一个行业。那年月除了交易,我还要在某家科技公司做高管。
当时我们二股东,某上市公司的老板,私下和我们饭局,谈起他的生意。
他说,他的成功,起因于他可以用外企1/20的人手,1/20的价格,1/20的时间做成同样的项目。
然后我就一脸谄媚的恭维,我对您的敬仰犹如滔滔江水,说这就是您的核心竞争力,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我会让我下面的部门,都努力加班,再接再厉,向贵司学习,争取做到1/30……
结果大老板白了我一眼,说,这不是,这只是起因。
他当年的竞争对手,某500强外企,不会因为你有三个1/20就服你,他们缔造了某个产品,赚了几十年的高利润,合着回头你把这门生意做得彻底没了利润。
人家会服你?
不会的,他们只是懒得和你玩了,人家开辟别的0到1去了。
只有你有本事再次把利润做起来,而且别人进不来,才叫你从此有了核心竞争力。
后面这句话我是真受启发了,我听进去了,但是没有用在公司上,而是用在了自己的交易中。
那家公司没做成,十多年前被二股东全资收购后又撑了一年,倒了,他所有的投资打水漂。
倒是我,后来顺风顺水,成了全职投资人。
那天我在写女人到底逃离什么,向往什么,第一个话题里提到四个女人的故事,其中最被读者们记忆深的,是那个嫂子。
嫂子的困境,嫂子的诉求,按照嫂子的做法,无论如何都是做不到的。
但是如果嫂子愿意放弃她的做法,去按照我那天三个话题的方式走一遍,她就破局了。
你们这几个小读者的问题是一样的,情感上我理解你们,但现实中,你会发现你们的问题是无解的。
标准化的东西注定不挣钱。
如果一个东西无需人的判断,机器可以说通过不通过,那你还去读名校研究生做什么?
直接上机器人,上AI,不是更好?公平是公平,但是钱也就省了,你们还挣什么?
等你们以后长大了,就会发现公平=标准化,标准化=拧螺丝,拧螺丝=不挣钱。
你去问富士康的工人,他们挣钱么?
挣钱=非标,非标=不公平。
所以我上来就问你们本质问题,你想要啥?要个说法,还是要钱。
你非要个说法,那你就跟1992年张艺谋拍的秋菊一样,你只能和这个世界无休止的精神内耗下去。
你说你想通了,放下纠结,只要实惠,那这个思路一下子就打开了,办法简直太多了。
我那天第三个话题讲的两个一千年,锁定最优策略的模式,其实跑在任何行业里,无论是读书时期还是工作之后,都是成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