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大佬不要留学生,另一个亲自送外卖,还能好好就业么?
事情过去好些天了,一直有读者留言,让我聊聊两位企业主各自掀起的热搜。
一个做制造业的企业主,言谈之间对留学生群体污名化,而且扬言,她的企业不收留学生。
另一个做互联网的企业主,亲自送外卖不说,还和外卖小哥们拉感情喝大酒,并且炮轰竞争对手。
前者引来骂声一片,后者引来叫好一片。
我对于参与这场是非价值观的讨论没兴趣,但我可以借此,聊一聊就业。
因为这两件事,归根结底,都是奔着就业去的。
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至少几年内,你站在宏观的视角,当然有很多宏大叙事,有很多值得关注的话题。
但是站在普通老百姓的体感角度,我认为最切身的,就是就业。
从几年前开始,我就讲,普通白领的就业趋势是比较困难的。
那时候AI没有普及,也没有如今这么高的关税,我讲这一点的依据非常简单,就是大学生毕业人数。
每年一千多万人,这件事要连续十几年呢,如果开头都这么难,你觉得随着供应不断放大,市面上累积的往年大学生越来越多,后面会不会更难?
也就是说,趋势是明摆着的,AI也好,关税也罢,无非是难上加难。
同样,从那时候开始,有读者问我,如果白领困难,那么标准件的蓝领,会不会好过?
我给出的答案是一样的。
也就是说,除了非标的蓝领,非标就是保姆,贴膜的,打胶的,修空调,等等等等。
除了那些需要现场临时定制方案的蓝领工作,其余的都难。
那么如今再叠加关税这件事上面未来数年里的博弈,只会比我数年前预计的难,还要难。
你把通过劳动挣钱这件事的底层逻辑想通,无非是什么?
无非是伺候有钱人罢了。
你不伺候有钱人,你难道伺候非洲的奥得彪?他自己还在拉香蕉呢。
那么全世界的有钱人一共就这么多,如果确定少了一部分,比如少了美国的其中一部分,那就必然需要其他国家的有钱人,给补上。
比如欧洲的,比如日本的,比如国内的。
尤其是国内的,所以拉动内需,十分必要。
有钱的肯花钱,有力的才有机会出力。
我叙述的这件事,就叫做基本面,大家要心里有数,不要满脑子幻想。
有些人讲的话,你的出发点也许是对的,但你的目标,很可能与你的出发点背离。
比如有些人觉得东哥出来又一次重定义了兄弟,他又变成好老板了。
所以其余做快递的老板都应该消失,只留东哥。
这就叫缺乏对基本面的理解。
你家里食物充裕的时候,比如疫情前,今天买了大龙虾,冰箱里的其他菜,倒掉得了。
有好吃的,咱还留着不好吃的干嘛。
等到了疫情期间,你就会发现,连个鸡蛋也是要珍惜的,连根黄瓜也可以单独成菜了。
就业是一样的道理。
就算东哥给上了一盘龙虾,他管不管得了那么多抢着送外卖的人的需求呢?
如果管不了,那些不如东哥的外卖工作,就有保留的必要。
因为你站在需求的角度看,无论如何,工作岗位在未来,都是珍贵的。
今天你嫌三嫌四,明天可能拿都拿不到。
而且我说句实话,很多人是在替别人嫌,这是很奇怪的。
你不是别人,别人也不是你,这里面有两个差别。
第一个叫做体感差。
互联网上有个每月赚一万块出头的外卖小哥,因为说了几句很感谢这份工作。
结果被网友们骂得抬不起头。
他的逻辑很朴实,他家里要用钱,他又找不到收入更高的差事,既然这件事他能做,而且他愿意用心做,他也算做得好的佼佼者,那他当然很高兴。
你觉得他撒谎是因为你去送外卖赚不到这么多,但不等于他做不到。
你比如当年我们家里打美缝胶,工人问我收了4000块,那些胶从店里买来的零售价是2000块,也就是料工各半。
他要打多久呢?
七个小时。
第一天他打了5个小时,第二天等干了过来,又花了2小时铲和清扫。
也就是说,他赚2000块,只需要7小时。因为他第一天不止做一家,第二天也不止。
价格合理吗?很合理呀。
你让一个不熟练的人去现学现打,7天也打不完。
这就是对方报价的依据,他很清楚,像他那么熟练的工人,要价不会比他低。因为市面上活比人多,需求比供应多。
而那些不熟练的新手,需要花费他们数倍的时间,导致单位时间收入大幅度下降,这就构成了门槛。
所以同一件事,你让不同的人去评估,看到的是不一样的结果。
你以自己的干这件事的效率去衡量,一天只能赚200块,还赚的很辛苦。
以他的效率,就能加个零,还有富余。
所以尽管是对着同一份工作,你的感受和他的感受,大相径庭。
你眼里那就是份烂差事,忙一天挣不到200块,可能胶多用了很多,还打歪了,还被雇主告。
他眼里那就是赚钱的好行当,又快又省,干净利落。
那么第二个差别在于处境差。
浙江的茶农,睡20人的大通铺,吃的可能就是很普通的馒头粥。
你觉得她们很辛苦,才赚这点钱,你说你愿意自掏腰包去送温暖,这是你的善良。
但如果你不肯掏钱,而是站着说话不腰疼,隔着键盘去指责,说不应该存在这样的工作,那就叫不理解对方的处境。
国内很多农村的老人,他每月的退休金只有100多。
我去年十月份曾经算过,我们未来扩表的空间很充足,但是,我们的人也太多了,你平摊下去,按人头分,每人每天不会超过6块钱的。
你注意,这是极限值,拉满了也就这样。
就算条件稍微好一些的觉悟高,主动放弃,说我那部分不要,那你觉得,剩下的人每人每天能超过7块钱么?
一天7块钱,一个月也就200多,也就是说,从100多提升到300多,已经到头了。
那你知道采茶人,一天赚多少么?赚300块。
采茶的周期很短的,一年也就10天,住10天的大通铺,吃10天的馒头粥,可以挣3000块。
这对于某些群体,是很有吸引力的。
那些阿姨可能50多岁了,每年只有1000多的退休金,那么你说10天可以赚3000,想不想要?
想要。
不仅想要,而且是托关系才能拿到这份差。
你作为网民,像于谦于大爷一样,动辄来一句我眼里见不得穷人受苦,通通拉走。
好嘛,人家少3000块,找谁说理去?
这就是市场的复杂性。
你赚不到,不等于别人赚不到;你不需要赚,不等于别人不需要赚。
前天我在女性究竟逃离什么里面的第一个话题里,讲了四个悲剧的故事。
当天就有读者问我,为什么不得出一个结论,这四个故事里的女人,应该无视别人的目光,应该学会做自己?
答案很简单,因为收入。
做自己这句话没毛病,我经常劝那些月收入超过20万的读者,学会做自己。
但我很少跟月入不足1万的读者说同一句话。
尽管在LV集团的定义中,无论前者还是后者,都属于零收入的范围。
这里面的道理很简单,因为钱呈现边际效用递减原则。
如果你月收入低于1万,谁要是跟你说钱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做自己,这就是鸡汤,靠心灵鸡汤能填饱肚子么?
人是有基本需求的。那些采茶的阿姨不是觉得那10天不辛苦,而是她们觉得,才辛苦10天,就能换3000块。有了这钱,可以吃好点,可以带孙子出去玩一玩,很开心。
她觉得值,她才会交换。
当一个人从月入1万到2万,他拥有的就不仅仅是基本需求,他开始可以思谋安定了。
他也想有个自己的家,也想有自己的媳妇自己的娃。
当一个人从2万到5万,他就可以开拓眼界,到10万他就可以购买很多服务,有很多事情,他不用自己去做了,他可以购买别人的时间了。
如果到20万呢,他就可以少工作一些年,人家要工作到60岁,也许他50就可以退休,躺在沙滩边看日落了。
再往上,你才会发现,钱能带来的幸福感锐减,学会做自己能够带来的幸福感暴增。
人需要物质富足,也需要精神富足。反过来也一样,人需要精神富足,当然也需要物质富足。
这就是为啥我前天没有去讲做自己。
因为锅里没米的时候,你的心是安定不下来的。
对于月收入只有几千块,几万块的人,当务之急是如何解决问题,如何架起锅子煮白米,而非架起锅子煮道理。
尤其在这个除了非标蓝领之外,其余工作机会的供需关系通通都在攀升的趋势下。
我们就更有必要讨论如何解决问题了,确切地说,是解决你自家的问题。
而非成天吃饱了撑的,操别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