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找不到人生的意义?因为没人拿我们当人
回答一个读者的问题。
那天在谋生话题里,有个年轻的读者留言问我这么一个问题。
他是我的同行,十几年前的我,和当下的你,算是同行。
我十几年前是个码农,IC行业的码农,他也是,只是我昔日做的是内核,他做的是芯片设计。
这小伙儿是关于谋生有问题么?不是。
他虽然还不到30岁,但已经年薪百万了,如果肯像同事们一样,踮起脚,倾尽所有,背上贷款,也是够得上公司附近七八百万起步的婚房的。
而且IC这个行业的职业寿命是比较久的,起码50岁之前问题不大,和互联网行业的码农们吃青春饭还不太一样。
他的困惑是什么呢?是我那天在谋生的最后,提到的人体使用手册。
他想知道的是,即便能够像同事们里的老大哥那样,干到50岁,这么一路干干干,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他的留言太长,描述的太细,我就不引用了,我直接给他总结了成人生意义了。
开门见山的说,你那一连串的留言当中的疑惑,我在你这个年龄的时候,都有过。
而你想要的那些答案,我用一句话来总结,那就是:
我们并没有被当成人,起码自打工业时代之后,就一直如此。
其实在工业时代之前,地主也不打算拿你当人的,否则也不会给你起个名字叫黔首,管理你叫司牧。
问题是,在那个年代,只是地主们想要不把你当人,实际上,你自己还是拿自己当人的。
你来想象一个场景,在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时代,那个农妇会不会半夜三更不睡觉,点蜡烛加班织布?
实际上是不会的,因为没有那么方便的物流,没有那么广阔的市场。
古代社会除了景德镇,很少有作坊的商品是面向全球销售的。
张大婶织的布,也就是卖这个村,李大娘酿的酒,也还是卖这个村。
你很难运到全国去销售的。
这就叫小农经济,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够吃够用,生产就结束了。其余大部分时间还是在做一些仪式感的事情。
例如贴春联,画年画,包粽子,祭祀祖先。
在这个模式下,你首先是个人,至少你自己当自己是个人。
穿越到一百年前,你很少会听到一个旧社会的人讲自己的单位时间是多少多少。
好比自己每小时到底是价值一千块还是一百块,没人这么自我描述。
荒唐镜这种广东第一状师也不是按小时收费,也是按一单一单的案子在收费。
但今天几乎各行各业的人,都是随时记着自己单位时间价值的。
好比一个大律师,他知道自己每小时的价格是1600美元,哪怕一个基层码农,他也知道自己每小时的价格是100元。
这个东西源自于什么?源自于大规模的交换,搁今天讲就是全球化。
每个人都被当成商品,摆在货架上。
你会不会去亲手写个春联?
不会的。
那玩意儿包邮都不要九块九,哪怕你是个基层码农,你的时间也不至于这么便宜。
所以你肯定会选择买。
于是你的生活就从贴春联,画年画,包粽子,祭祀祖先 ,从一系列的行为,浓缩为两件事。
买和卖。
你出卖自己的时间,你购买他人的时间,其实就只剩这么两件事。
包括这个年轻的读者,他的问题里面包含他理解不了结婚的意义,也源自于此。
你站在现代经济的视角下,如果张三单位时间1000块,李四单位时间100块,俩人结婚,那张三就觉得自己吃亏了:请问你要怎么弥补我呢?
而人的单位时间价格是会变动的,于是婚姻当中就会不断的出现,自己到底是亏了,还是赚了的困惑。
所以这个问题,被我总结成一句话:那就是大多数人,都是不拿自己当人的。
这是个时代问题,不是说谁讲两句话,你就想开了,就能拿自己当人了。
很难做到。
好比你真的不去做IC,你找个八线城市去当保安,工作清闲点,房价也低点,你就会幸福么?
不会的。
那个保安娶个媳妇一样天天跟他吵,嫌他没本事,生个孩子也会嫌弃老爹为啥不把他生在一线城市,害得他还要变成小镇做题家,重新开始。
所以我说,你的那些个困惑,我在你这么年轻时,都想过。
我的结论就是我那天谋生里的最后一个话题,人体使用手册。
你今天所处的阶段还属于那天讲的人迁就事儿的阶段。
你指望在当下阶段解决你的问题是不可能的,但等你到了事儿迁就人的阶段,这些问题就都不存在了。
圣斗士会每天算自己的单位时间价格,雅典娜不会,因为她的单位时间价格不是她自己决定的,是手底下的圣斗士池子决定的。
俗称等你到了事儿迁就人的阶段,你就会发现,你又一次可以当人了。
自此,你的精神世界可以想多丰富有多丰富,且完全不影响你的现实利益。
更重要的是,你的下一代,也不用重头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