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对房地产到底是利好还是利空?
上午有些读者问我,特朗普到底想干啥?说他是为了炒股,这个好像搞笑了。
因为你分析他的牌面,所有的路都是堵死的。
1、真的要搬产业链,这个根本不可能,穷人是不可能为了三年后莫须有的工作机会,而且是打螺丝的机会忍受三年的通胀。
2、虚晃一枪?意在让各国买美债?
这个可能性很大,因为他有9万亿到到期了,他希望低利息续约,否则老美等着股债双杀吧。
问题是,如果是这个打算,他应该多坚持坚持的,结果没想到,昨晚后半夜就跪了。
我不知道他为啥跪这么快,有人说是昨晚遭到了日本偷袭。
日本似乎在大规模抛售美债,导致美债价格迅速走低,美债利率攀升,堵死了特朗普接下来的低息续约之梦。
这个很有可能,你想想珍珠港,日本最善于干偷袭。
而且此后日本的发言澄清也很暧昧,说不是自己干的,但反复强调自己手里有很多美债。
这似乎是在对市场放话,也似乎是在暗示特朗普。
市场很难不因此联想到,美债市场里还潜伏着另一个像日本一样大规模持有美债的庄家。
如果一起?那么…….
这种心理暗示的确很恐惧,但如果特朗普是打算力撑美债市场,无论多难受,他这会都应该硬气。
结果,他昨天后半夜直接怂了。
有人说他对很多国家都暂缓了,唯独对我们没有暂缓,这是拉一波打一波。
这话没意义的。
你去越南看下,工厂主全是我们的人。你免了越南的关税,就等于免了我们的关税,一样的。
至于你说让越南也和美国一起,对我们加关税,这纯属扯淡。
说这话的人对贸易的理解为零。
像越南这种实力的国家,啥都可以,我不能展开,我只能告诉你,啥都可以,实际上,是工厂主们自己在玩自己的账,你咋玩都可以。
所以说什么美国拉着越南,让他们对我们也加关税,这就是一天生意都没做过的月入低于3000块的那种键盘侠想象出来的商业世界。
这就是为啥我说,他一旦对其他国家跪了,就等于在跪我们。
现在严格意义上,第一轮打下来,他等于对我们只有名义上的关税,没有实际上的,而我们对他们加的84%,这可是结结实实加上去了。
因为美国对我们的出口,转口贸易是很罕见的。
所以我说他跪太快了,他跪这么快的情况下,如果是为了让我们买美债,那这个对他今后的谈判也太不利了。
我的看法是,特朗普的心思你别猜,你猜不出来的。
有可能他既不是为了美债,也不是为了产业链,没人知道他为啥,可能他自己也不知道。
他很可能就没有一个长期的想法,也很可能就像此前两口子炒饼一样,他在炒股。
就是说,他很可能真的在烽火戏诸侯。
他昨晚说不加了,过些天,可能又改口,又说要加了。
这个人没信用的,我们没法相信他任何话。
当你发现对方不靠谱的时候,你能怎么做?
你只能做最坏的打算,甭管他要不要离婚,我们都得按照离婚来处理这件事。
这是正确的态度。
就像两口子,你不用去猜对方态度,当你听到对方闹了几次离婚之后,你最应该做的,就是预先转移财产。
财产转走,负债给你,之后怎么闹,随你。
这是我们当下最该做的,也就是说,无论特朗普说什么,接下来扩大内需都是坚定不移的事情。
当你想清楚这一点,你就会发现,思路清晰了,目标明确了。
在这个基础上,我回答很多读者问我的,关于关税对房地产,是利好,还是利空的问题。
我这些天,一直说关税对房地产是利好,有读者不理解这里面的逻辑。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我最近的几年以来,聊的一直都是三核的房产。
核心城市,核心地段,高品质改善。
非三核我聊不聊?我不聊的,不是不值得聊,而是问房产的读者基本上都是奔着投资话题去的。
聊居住这种话题没法聊的,我怎么知道你们家几口人,都有什么要求,不知道的呀。
一千个家庭有一千种诉求的,聊居住,你应该和家里人去聊。
如果我们要聊非三核的房产,有些读者说,关税是利空,他们的逻辑对不对?
对,没毛病的。
关税终归是会影响到一部分人的就业。
即便这部分人是在沿海出口类型企业里,那么沿海出口企业赚到的钱少了,交的钱就少了。
交的钱少了,可以转移支付给内陆省份的钱也就少了。
所以,哪怕你是在内陆省份,你是上岸的人员,你的收入同样会受到沿海,受到出口型企业的利润的影响。
如果你对于自己的收入预期不佳,请问,你拿什么买房?这是不是利空?
当然是。
关税会不会导致内需刺激规模的扩大?当然会。
但是这些人拿到补贴,他未必会买房,因为他要买的东西还多着呢。
所以这部分读者说的对,你怎么看都是利空,为啥在我嘴里就变成利好了呢?
答案很简单,因为我就没有聊过非三核的房产。
那么在我设定的话题里,我们讨论的始终都是三核房产。
三核房产动辄八位数起,这和打工人有多少关系呢?即便有,也是和少数高收入的大厂职工有关系。
和多数人都没有关系的。
三核房产的特征是什么?是避险资产。
很多人不理解为啥三核是国内少有的避险资产。那我就来解释下:
我们说什么是避险资产?
这个定义是相对于风险资产的。
你去看国际市场上,避险资产,风险资产是个传统话题。
当风险情绪高涨,人们觉得赚钱很容易,就会纷纷抛售避险资产,购入风险资产。
反之,就会抛售风险资产,购入避险资产。
在国内,核心城市核心地段的房子,也就是两核房产,过去许多年来,一直都是富人们的避险资产。
你去看08年,一旦遇到外贸收缩,富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把厂关了,去买几套好房子,留给子孙。
中国是个农耕民族,这种传统是历史形成的。
有钱了,他就去修园子,苏州园林,扬州园林,包括圆明园,都这么来的。
这件事很反直觉,你听经济学家的,他们会告诉你,人们有钱的时候才会买田置地,享受生活。
但现实恰恰相反。
所以要理解这件事,你站在经济学的角度看不懂的,你要亲自去问。
李子到底什么味道,你要亲自去吃。
你要亲自去问100个企业家,你问问他,你是咋想的?
如果你拿到了大量的一手数据,你就会发现,哦,原来市场是这么回事。
这就是交易者与经济学家的区别。
经济学家他先学了理论,他试图用理论解释一切,解释不通,他就认为市场错了。
我不是学金融的,我是学计算机出身的,我是先交易,先盈利,而后才补的金融常识。
所以在我的世界观里,市场才是第一位的。
如果市场如果告诉你,国内的富老头们就是这么想问题,那你就学会接受它。
说明在国内富人的眼里,他们不是生意好了买豪宅,他们是生意差了,才会去买豪宅。
真正生意好的时候,他们是把房子抵押了,去扩大产能的。
这个听起来非常反常识,但这就是两核构成避险资产的底层逻辑。
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房子越造越多,即便两核相对于富人还是太多了。
所以我数年前,才跟读者说,要在两核的基础上加一条:高品质改善。
你把这三条合并在一起,前面两个核是什么?是稀缺。
后面一个核是什么?是阶层。
对,就是我们那天讲财富底层逻辑九个话题里面阶层诞生的过程。
我们有很多人是不理解阶层的,你听过,你没见过,我们这代人,在此前几十年的经历中,并没有像老外那样真的见过阶层。
这很正常,因为阶层的形成,是一个过程。
你去观察国外的富人区,也不是第一年就形成,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几十年之后才形成。
也就是说,刚开始都是在一起的,后来处着处着,处不来了,慢慢分开,各处各的。
20多年前,我们刚刚开始有的房地产市场。
在这个市场里,大家还没有自然的形成口碑,比如要求什么开发商造的房子,要求小区是什么圈层,这个概念没有兴起。
大家觉得核心城市核心地段就是避险资产了。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口碑形成了,圈层要成型了,这就是为啥当下三核才是有避险属性的。
因为国际市场上的这个风险资产,避险资产的跷跷板,在国内,也是存在的。
无非存在的形式不同而已。
富人觉得市场需求大,要扩产能了,反而不会去买房,甚至会卖房,至少也是抵押。
反过来,他觉得生意不好做,倒是有可能把厂子关了,说自己辛苦一辈子了,就不能享受享受?就不能给儿孙留点啥?
就这回事。
我那天在第九个话题里讲,你要反过来思考,很多人问反过来怎么思考。
而我想要说的是,你有没有想过,什么人才具备反过来思考?
不怕累的人。
在三核这个话题上,我之所以能反过来思考,是因为我调研过大量的数据。
我问过很多富老头,你们到底咋想的,而且是每个时期都问,时刻关注这个群体的想法改变。而不是像经济学家一样,看两本书就想当然。
芒格当年在做天气预报员的时候之所以能够反过来思考,是因为他这人真的很勤奋很勤奋。
他只是把一个困难的问题,拆解成无数简单问题。问题的难度下降了,可是数量上升了很多很多。
用勤奋来解决困难,这就是反过来思考的前提条件。
你得不怕辛苦,再多的工作,只要简单,我总能做得完,总好过于难却无处下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