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因为我们都是小人物
我那天在个人出路里面提到商业体系,有很多读者留言,阐述了各自的想法,甚至有些人包括个人经历。
我看了,都挺好,但让我想起一段往事。
十几年前我第一次创业的时候,公司一直在烧钱。我们的大股东是甲方的老大,二股东是某个乙方上市公司的老板,当年已经是身家11位数的富豪了。
我后面就简称为老大老二好了。
跟老大动辄要做行业突破式的愿景不一样,老二给我们的建议比较接地气。
他讲,你往墙上钉块板子,是不是要砸进去一颗钉子,固定下,然后才第二颗,第三颗
也许你们创业的目标是上市,但你刚上来是不够资格的,你是不是得先在商业体系下找一个切入点,钉钉子,站稳脚?
所以回到我们那天的话题也是一样的。
我讲是讲所有的商业体系,那是因为我面对那么多的读者,五花八门,各行各业。
作为具体的一个人,也许你未来十年,二十年,也不过是钉了一个钉子。
你比如把话题拉到我身上,难道我了解一切商业体系?
怎么可能呢。
我从2006年做实习生时代起,从来没有参与,甚至严格意义上讲,我都没有接触过实体行业。
也就是说,我从事过的行业,我入职过的公司,我参与过的项目,赚的都是资本市场的钱,而不是客户的钱。
你比如我在第一家公司做服务器,我做了两年走了,后来那家公司又做了五年。
能自己养活自己么?
不能。
他们那七年都是靠投资人养着,投资人绝大部分来自海外。
我在第二家公司做芯片,我做了三年,我走的时候,我参与做过的芯片也没能挣钱。
我在甲方待了一年,去创业,做了四年,从头到尾也是花投资人的钱。
大部分高科技行业的早期阶段都是这样。
你赚的就是资本市场的钱,资本市场之所以愿意让你赚钱是因为他们把整个赛道都投遍了。
他们知道,赛马机制下总会跑出最后的一两家,会成长为巨头,会开始赚客户的钱。
而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肯投入国内风险市场的资金,大都来自于海外。
因为国内的富老头们那些年更倾向于买房,拍电影,而非投创业。
所以,即便换做你,如果你从2006年起,一直从事的都是这类行业。
你也会更习惯于和国外资本打交道。
也只有他们肯理你呀。
那么自然而言的,我从投资的一开始接触的就是国际市场。
正好美国的金融市场也的确是全球最大的市场。
华尔街与硅谷的精英们,在全球投资,以贸易顺差的方式把东亚生产的商品卖回美国。
看似是东亚赚到了顺差,其实绝大部分利润,还是进了美国的金融市场。
于是美国的二级市场就很活跃,美国的一级市场,风险投资市场,也很活跃。
全世界到处买梦想,就像王多鱼一样。
所以你看,我也只了解全球商业系统里的一部分,而之所以我了解的恰好是这部分,是经历决定的。
正因为全世界的钱,最后都汇入了国际市场,于是这个市场的特点就是量大。
量大怎么样?量大毛刺多,高频最喜欢的不就这点事儿?
所以我选择高频。
我们思考一个非常简单的数学常识。
大数定律。
如果说人类出错的概率是固定的小概率事件,那么样本越大,是不是最后出错的次数就越多呢?
当然是这样。
一个小概率事件,重复的次数少,就不容易触发,重复的次数多,就变成必然事件了。
而国际市场的特征就是交易更活跃,品类更多元。
品种更多也很重要的,你说是一个树桩上撞死的兔子多呢?还是整片森林撞死的兔子多呢?
所以无论是从量上,从开放程度上,这都是个好选择。
那么做了这个选择之后,你会发现,整个国际市场上的平均投资回报是负数。
这个平均投资回报怎么定义呢?
很简单,就是你乱投,你想投什么就投什么,不想就拉到。
如果你运气好,你会赚钱,如果你运气不好,你会赔钱。
我们把所有乱投的这些人,运气好的,运气不好的加总在一起,你会发现,整体上是负的。
于是,这也就变成了你的数学期望。
如果你这么做,那么你等于在买彩票,长期看就是在用两块钱交换别人的一块钱。
那怎么办呢?
扭转数学期望,我要自己构建一个新的游戏。
在这个新的游戏下,我只做某一类,只在符合某些条件的情况下,按照某些仓位管理与对冲模型的方式,去做。
你看,主动权拿回来了。
那么在你自己构建的这个游戏内部,数学期望就扭转为正了。
这件事的本质就相当于你在大赌场里开设小赌场。
赌场很大的,你们去过国外的赌场,你会发现有很多厅,都是不同的人承包的。
你相当于承包了一个厅,在你这个厅里面,玩什么游戏,你定,怎么玩,你定。
这就是你的交易系统所约束的范围。
你看到了?很多事情是顺理成章的。
不是说你刚开始打麻将,上来就不管不顾的要求胡十三幺。
而是说,你打着打着,你会发现,你手里的牌,就只能胡某一种。
这就是我当年创业时老二讲的,你先钉一个钉子嘛,钉着钉着,你自然会知道接下来怎么做。
牌是逐渐打出来的,不是一开始你能预测出来的。
也就是说,你最终会变成一个对什么商业领域里的熟悉者,这是命运决定的,不是你。
但是,有没有那个意识,是你决定的。
19年前我最初认识的那批和我一同出发,一起步入职场的小伙子们,如今大多都被开掉了,去开滴滴,去卖卤鸭饭。
因为他们对商业领域这件事本身,都没有意识。
他们当中大部分人对自己的定位仅限于一个写C的,写C++的。
他们甚至对所在行业都不关注,因为他们觉得反正去哪个行业,我都是写C的,我总不可能去写JAVA吧。
这就是他们的自我定位。
他们当中能有个别人对自己的行业稍作关心,关心老板要什么,关心市场要什么,几乎都能升迁做主管。
至于说研究自己老板是怎么赚的钱,研究自己公司上下游企业,对不起,06年和我共同出发的那波同龄人里面,一个都没有。
那么你想想看,他们和前文描述的金融市场上的平均收入为负的金融消费者们,是不是一样的?
当然是一样的。
当你把职场也看作一个金融市场,你会发现,他们这些人是随波逐流的。
俗称你在玩赌场默认标配的那个游戏,那个游戏下,大多数人的长期数学期望都是负的,你怎么可能有好结局呢?
而当我有商业系统的意识,那就等于我在职场里,构建了一个打引号的交易系统。
等于我在职场这个大赌场里面,我也设了一个厅,在这个厅里,我只玩长期我能够赚的游戏。
他们都在玩大赌场标配的那个数学期望为负的出厂自带的游戏,而我在玩我重构过的,数学期望为正的,我自己设计过的游戏。
那长期之后,个人的结局不是注定的么。
所以很多时候,你真觉得这个世界竞争很激烈么?
其实就像我那天在出路里讲的,作为一个耐造,且长期致力于熟悉商业体系的人,你应该有自信。
有些事儿并不见得你多优秀,大部分时候都是全靠同行陪衬。
你有某些意识,别人压根儿就没有,走着走着,他们自动会掉队的,未必真需要你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