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事儿,全靠同行陪衬
那天聊时代落幕的第四个话题,我提到系统性风险,与自找的风险。
有些读者问我,他们这么说,他们自己也不想要我文中描述的那些自找的风险,但一到做事情,就绕不开。
意思是说,听听都懂,一出手就不行,如之奈何?
我举个例子,2024年的例子。
2024年年初的时候,起初只是有个满级读者留言问我黄金,我就回了一句话,布林上轨不追,中轨可多。
就这么一句话,一个字都没多。
接下来看到那条读者留言的人多了,于是问同样话题的人也就多了。
再后来,就开始有读者留言报喜了,意思是他做进去了,布林中轨做多,而且涨了,他来报喜。
陆续这样被加精的报喜的留言,次数多了,也被后续的读者看到,问的人就更多。
于是应很多读者的要求,我去年就专门写了一篇文章,专门讲黄金的布林上轨不追,中轨可多到底是个什么具体的策略。
那么写完了之后,问的人非但没有减少,又增多了。
接下来的几天,就有人问我,为什么我那天文章里写的是周线,不是日线。
连续有人问了好几天,我就在后续的文章里提了一嘴。
我说,你周线进就周线出,日线进就日线出,昔日的止损就是日后的移动止盈。你挣的实际上是个基准线逐步抬高的钱。
你不同的线进,无非冒的风险不同,收益也不同,踏空的概率也不同,你总不至于二到日线进,周线出吧?
我以为都这么小白了,接下来总该没有人问,没想到,问的人更多了。
但是也有读者,人家不是来问的,人家是带着他自己的答案。或者说,他是在给我分享,他的学习过程。
其中有一个读者,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他从去年年初的时候,第一次听到那句话,上轨不追,中轨多,他就想问。
忍着没问,他干嘛去了呢?
自己拿笔和纸计算去了。
因为那时还是2024年,他手里只能拿到历史曲线,就是2023年的走势,2022年的走势,都是之前的走势。
他就拿这个往年的曲线去套,假如违背了这个原则,假如在上轨追,会如何,假如不止损会如何,假如移动止盈不等于此前的止损会如何。
把历史曲线上的点都找出来的,然后自己一个个点套上去,就是模拟投资嘛,假设自己用某个策略,穿越到历史上,一个个点去验证。
然后他就一张张画图,一个个点位去计算。
去模拟,如果违背我说的,会如何;
如果照着我说的做,又会如何;
或者照着我说的做,但是没有照全,比如日线进,周线出了,或者周线进,日线出了,又会如何。
每一个模拟单子的进场位,出场位,盈利,亏损,都算出来。
他花了两三天,愣是手算了十年的曲线,然后把我的一句话,到底在每一年,是会盈利,还是会亏损,都算了出来。
于是他不仅完全理解了那个方式方法,而且还理解了使用范围。
就是说他通过对历史行情的演算,弄清楚了我讲的那种方式方法适用于什么样的行情,不适用于什么样的行情。
他明白了哪些事儿呢,他明白了盈亏比。
好比你选择背靠周线布林中轨进,止损位就是有效破位周线布林中轨。
如果破了,你没做进去,你损失了5%,如果没破,你做进去了,接下来涨跌涨跌,每次下跌都没破周线布林中轨,就这么来来回回,忽然某一天大回调,跌破了几年后的周线布林中轨。
你的移动止盈成交了,你出局了。那么此时此刻的周线布林中轨,也就是你的止盈位,因为趋势行情的抬高,比你昔日入场止损位的周线布林中轨,已经涨了50%。
那你这笔交易的盈亏比就是10倍。
如果下次破位周线布林中轨的时候,已经涨了100%,那你这笔交易的盈亏比,就是20倍。
这只是一种情况,你选择周线进周线出,可以算得清清爽爽。
如果你选择日线会怎样,如果你设置了止损止盈之后选择上轨突破追单会怎样,如果你不带止损止盈,你乱来会怎样,都可以算出来。
他拿着纸币越算越兴奋,仿佛发现了新大陆,然后开始给我写留言,说他终于听懂我在说什么了,巴拉巴拉写了一大堆。
我哭笑不得。
他这个行为太二了,这就像圆周率的求解明明有公式的,你不用,居然自己用小木棍,拼伞状图,然后像祖冲之一样去求解圆周率。
这都什么年代了,居然还有人拿手算。一个小时都不用的工作量,愣是算了两三天。
我仿佛看到一个码农实习生,兴奋地说,我终于学会打印啦…….
正想回复嘲讽两句,忽然间,忍住了。
因为我想起了自己。
想起2006年,我作为一个研二的学生,居然连linux命令行都不会敲,居然连C语言都不会写,却在某家服务器厂商的内核开发组实习的经历。
我当年真的是什么都不会,用最原始的加打印的方式,在试图理解自己不能胜任的工作。
而我的CTO,招我来的人,居然也没有骂我,而是说,他每次看到我,就想起自己年轻时的样子。
我当年不明白这句话什么意思,后来明白了。
随着我渐渐老去,我开始越发理解,为什么在自己年轻的时候,在那么傻的时候,会有那么多前辈如此看重,如此笃定的跟我讲:你这个人,一定不会LOW,你这个人,一定不会穷。
因为我身上有那股子劲儿,我可以笨,但我再笨,也像那个不幸穿越到现代社会的祖冲之。
我哪怕是蹲在地上摆小棍子,我也会想尽办法去拼圆周率,去试图融入这个世界。
当年的我,其实和去年的那个笨读者,是一样的。
在CTO眼里,简单的跟个一一样的程序,对我来说,真的是需要熬夜加好几天的班,去不停的加断点,去加打印,去调试,才能理解。
其实很正常的,他多年工作经验,而我当时零经验。
那么同样,在今天的我的眼里简单的跟个一一样的东西,对那个没有交易经验的读者来说。
他也的确只能花笨功夫,用纸笔,去把历史行情上的每个符合的点,都算出来,才能够理解,为什么需要交易策略,以及不同交易策略的风险盈亏比是什么。
这种不是靠想象能理解的,是要靠亲自算的,他要算出来之后,各种模式对比之后,发现,哦,原来不同模式盈亏不同。
而且也正因为计算,他发现在某些年里面,这么做是亏损的,那么他再去对照那些年的大周期的不同。
他才能真的理解适用范围。他才能理解我此前的那句话,不同的交易策略适配不同的行情,有的适配震荡行情,有的适配趋势行情。
所以我刚看到他的留言时,我想嘲笑,但等耐心看完他说他做了哪些事儿之后,我反倒很欣赏。
肯下笨功夫的人,什么都搞得掂。
我讲这个例子,就是告诉你们,人和人的区别,有时候,是性格上的。
我作为父亲,平日里也经常教育儿子。
我在教小孩的过程中,逐渐就发现了性格的不同,或者说内心世界的不同。
我儿子这个人蛮聪明的,打小就聪明。
同一个东西,讲给他和我,那还是他先理解;同一个东西,拿给他和我,那还是他先背过。
但他的学习成绩比起我小时候就差很多,因为性格不同。
他小时候,我陪他玩游戏,遇到父子俩谁也过不去的关,我就会反复琢磨,我会下笨功夫的。
就像爱迪生那样,999次失败不过是验证了999种材料不合适。
他不会下这种功夫的。
打不过,他就放弃了,或者来问我,或者等着我帮他打过。
说穿了,他其实只想爽,或者说,他只想用50去交换100,换不到怎么办?
爸爸补,爸爸去补其余的51,确保他能够换到100。
这种性格,哪怕你天资超过爱因斯坦,你也不可能成为学霸的。
因为说到底,这个世界上所有不平凡的事情,比拼的并不是谁聪明,而是谁更狠。
对自己更狠。
所有成功过的人,都是走过这条路的,你让他们在人群中看,或者说去预测别人的前途,他就是这种筛选法。
他在看,谁和当年的自己一样,是那个够狠的人。
那么我们回到那天的第四个话题,为什么你觉得你懂了,可是你依然避不开自找的风险?
答案很简单,这就像你看了士兵操典,你看了士兵是怎么踢正步的,然后你走路就不歪了么?
不可能的,你走路依然是歪歪扭扭的。
天底下没有人能够看一遍士兵操典,就能够踢正步,西点军校的人也不能。
你们读书的时候军训过么?
队列是怎么走整齐的?很简单,看一遍士兵操典,然后怎么样?
太阳底下站军姿去。
走不齐就抽你的腿呀,冬天一身雪,夏天后背全是盐,踢着踢着你就整齐了呗。
你把士兵操典用在别的领域里,效果是一样的。
我后来回想,2012年的时候,公司为什么把市场部门交给我这样一个此前只有过研发经历的人。
细想想,太正常了。
当一个人,你对自己狠成那个样子的时候,所有有过成功经验的人,都是看在眼里的。
这个世界上,好的位置很稀少,但是对自己够狠的人,更稀少。
我去年想嘲笑是因为我觉得世上哪儿有这么笨的人,但一年过去,我看到过更多的读者留言。
很多人远不如他,他至少够勤,大多数人连用纸笔去算的功夫都不肯下。
俗称人家不明白,用纸笔花了三天明白了,代价是大了点,那可是三天。
可很多人不明白,这辈子就不明白了。
换言之,我们想想看,很多时候,钱之所以会追着你跑,机会之所以会追着你跑,不见得你多好,而是没得选。
别的人,不中用嘛。
我本来是想嘲笑下去年那个读者,我想说的是,我就没见过这么笨的交易者,但就这号人,居然也能赚到钱。
但我没法出口,因为这话会像螺旋镖,打到自己身上。
很多时候,我们都清楚,其实不是自己有多优秀,而是全靠同行们陪衬。
这是个比烂的世界,多数人已经被短视频驯化成只能理解不超过50个字以内的内容。
你居然能理解长文字,甚至还能花三天去演算,你其实就是当代的专家。
这个年代的专家,也就这点水平。
这点水平已经横扫天下了,因为这个年代,多数人,他实际上已经脑后插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