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没说过房子的价值能稳,我一直在聊房价

那天聊宏观经济基本面的时候,我谈到了西大,东大,都是有底的。

有读者站在房价收入比的角度,留言问了我许多问题,我想可能别人也有此疑问。

所以专门写一期。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价值和价格是两件事。

如果你承认共识价值是价值的一部分,那么天底下所有东西都有价值。

今天你画一幅画,所有人嗤之以鼻,那它就没价值。

赶明儿,有些人说你这画好,比梵高还好,而且肯买单,那它就有价值,共识价值。

梵高的画的价值本就这么来的,可能你真不觉得他好,我也真不觉得他好,但咱俩说话没用。

有人觉得好,他就是好。

这个有人不需要是所有人,一部分人愿意买单,共识价值就可以形成,哪怕其余人都反对,也无效。

那么如果你不承认共识价值是价值,那么狭义的价值定义很简单,就是有没有使用价值。

能当吃,能当喝,这就叫使用价值。

房子当然有使用价值,你住在核心城市,你容易找工作,找到工作的薪水也更高。

你住在核心城市的核心地段,相较于你住在非核心地段,每天省俩小时通勤时间。

你上学,购物,求医,样样来回都省俩小时。

扣除不出门的日子,你的有效生命也至少增加了1/10。一套房子住3口人,多3/10条命,这就是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什么决定的?

就是你这条命决定的。

我们平日里总说,命是无价的,那个聊的是生死话题,但如果不牵涉生死,把命定义成时间支配权的话,所有人的命,都是有价的。

否则就没人愿意去给别人工作了。

你愿意给别人工作就是出售了时间支配权,你的命,你老板来作主。

只要不影响你的健康与安全,你的时间,他说了算。

换句话说,你想知道命值多少钱,或者说,时间值多少钱,你看下每座城市的收入统计分布就清楚了。

你一年推出1万套,套均价格在5000个的豪宅,那也得这座城市真的有1万个掏得起这个价的人,不是么?

每个档次的,3000的,2000的,1000的,800的,500的,都能算出来。

对齐就叫使用价值。

好比一座城市,有1万户掏得起800的,结果你供应了1万套1500的。

这就叫没对齐。

明明没对齐,结果这1万套新房,套均1500的,还卖出去了,只能说明什么?

说明买家里面一定有相当一部分,不是为了住。

1500-800,多出来的700,是你认为有人会接盘,这个你认为就是共识价值。

那么你就无法从房子的价格上看出它的使用价值部分,你只能转头去看房租。

租房的人他一定不是为了共识价值,他只愿意为使用价值付费。

正常来讲,25年的租金等于房屋价格,如果你发现这个数据放大到了70年。

说明45年的租金都是什么?都是共识价值,而非使用价值。

所以那天聊宏观经济的时候,我也讲到了房地产,有读者问我价值什么时候能稳。

价值很好计算,你参考巴菲特就行了。

一个东西,7年的租金能回本,巴菲特就觉得这是好生意,要抢。

10年的租金能回本,他就愿意买入。15年的租金能回本,他觉得便宜,但未必会买入,他会继续寻找好生意,除非没有,他会考虑买入。

20年~30年之间的租金能回报,他都会觉得这是正常的价格范畴。

超出,他就觉得贵。

非常简单的价值估值法,什么都是一样的,不只有房子。

但这里面是不含共识价值的。

你用这种估值法去估值黄金,价值等于0,估值大饼,价值等于0。

是价值估值法出问题了么?不是的,是人家本来就在给你评估使用价值,没有给你去评估共识价值。

各国储备黄金,不是储备使用价值,是储备共识价值。

美元是老爷,黄金就是大太太,大饼这东西从诞生起,它的目标就是希望成为二姨太。

大太太没有任何价值,她存在的唯一价值就是万一老爷挂了,儿子成为新老爷之间的那段时间,她有过渡价值。

所以你看到了么?这里面有两个话题,两种价值。

你讲房子狭义的价值就是使用价值,就是人的时间决定的,人力成本上不去,房子的使用价值就是上不去。

俗称你不值钱,你的时间就不值钱,那房子对你而言,它也就不应该值钱。

不应该值钱的,结果很值钱,why?

因为它有共识价值呀。

它的共识价值体现在,它是有钱人的想象力,它是没钱人的福利。

你注意,我指的是核心城市核心地段。

脱离这个范畴,它没有共识价值的,之所以你此前在16,17,18年,看到那些地方也出现了70年的租售比,那不是想象力,那是幻想。

我给你盖个楼,指着旁边一望无垠的农田,跟你说这是未来的宇宙中心,这是你自己的幻想。

周围连坑都不带挖的,连地基都不带打的,这你都信?那只能说你太轻信。

反之,核心城市核心地段的共识价值是真的存在的,因为地铁在运行,医院学校在运营,综合体里面真的有人,四处开着的公司确实有高薪岗位在招聘。

现在唯一的问题就是你觉得相对于你这个人的时间价值而言,它本该卖你800的,结果它卖1500。

那多出来的700是什么?

是福利。

你要支付这多余的700,其余人,那些踮起脚也买不起的人,他才能享受福利。

你对比下发达国家就会觉得以我们的人均收入水平,和我们享受的配套,完全对不上。

美国的人均收入是我们数倍之高,美国的贫困线都定在年收入低于11万RMB。

即便如此,美国有很多人贷款买菜,美国人大学毕业后还助学贷款要还到40多岁。

你可以看下美国的地铁,美国的医疗账单,美国的水电燃气通信网络。

答案只有一个,美国无地可卖,我们有地可卖。

你掏了1500,多出来的700,补贴给了那些租房的人,他们的孩子也可以以每年几千块学费而非十几万的价格去读大学。

说到底,钱终归有人出,无非是你这个买房人承担了所有。

这是对于中产来说,那么对于富人也是一样的。

富人也清楚,除非以后读大学每年十几万,否则它的价格里面一定含有一部分的共识价值。

因为要提供福利。

于是这就可以成为富人的资产锚定物。

这就是为啥有时候你觉得挺奇怪的,核心城市核心地段高改善的楼盘的入住率,并不高。

按说最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很多是空的,甚至都不出租。

因为它实际上变成了资产包的一部分。

金庸先生生前买套别墅,要和琼瑶女士当邻居,但俩人一辈子都不会去住,始终都只是在他们的财报上,静待他们去世,才会再次被拍卖,转移到另一个不会住的人的财报上。

所以这个游戏的本质就是拿富人对远期共识价值的展望,折现到当下,去补贴了普通人对求学,求医,配套的需求。

使得你明明还在发展中的阶段,就已经在很多方面的体验,提前享受了超过发达国家的配套。

你注意,我始终讲的是核心。核心城市核心地段的共识价值是这么来的。

如果非核,你在小县城里非自住需求的投资买房,实际上是因为你善良。

你知道你们县城光靠转移支付不够,你想要补贴当地的运营经费,让县城里也享受宇宙中心的配套,这个当然要鼓励,要表扬。

但仅限于此,你想要共识价值,想要别人接盘,那你想多了。

因为你想要在做好事上面凝聚共识,就太难了,太不符合人性了,太不符合孔子说的吾未见有好德如好色者。

我们回到读者的问题,那天聊宏观经济的时候,读者问我的意思实际上是指,核心城市核心地段的使用价值什么时候能够稳?

使用价值能稳,就是指25年租售比。

价格一旦和福利绑牢了,它就是有底部的,触碰福利的运营底线,它就没法继续往下了。

如果你还要让它回归使用价值,那只能怎么样?除非劳动力价格往上走。

就是人的价格,租金的价格往上涨,去凑房的价格。

对于出口型社会时期,这事儿是做不到的,人贵成本高,不利于出口。

但未来如果明确要,或者说只能进入消费型社会的话,这就是必然发生的。

人贵了内部消费才能拉动,才能减少对出口的依赖。

同样,人贵了,才能说真的像那天第四个话题讲的,从砖头,到人头,不再依赖卖地,而是直接可以运营人。

因为你有钱了呀,修个空调一次可以收3000块,做个护工一个月赚几万,那你自己掏每年十几万的学费,是不是很合理呢?

就不用那些买房的人去补贴了呀。

到那时,核心城市核心地段的房子的共识价值自然会逐渐消散,它最后就彻底回归使用价值了。

它给你节省时间了呀,它给你带来便利了呀,它的稀缺性明摆着,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平均分配。

那自然价高者得,谁的时间更珍贵,谁得嘛。

但这个价值回归的过程需要时间,我们不可能一年之内从出口型社会变成消费型社会。

这个过程也许二十年,也许三十年,所以我那天讲宏观经济时,我说因地而异,这个过程,是各地运营成啥样决定的。

本網站僅收集相關文章。如需查看原文,請複製並打開以下連結:我可没说过房子的价值能稳,我一直在聊房价

🎧 最新文章 🎻 🎈 熱門文章 👀
🎮 推薦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