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根本没有预测能力,为啥回回预判准即将发生的事情?
昨晚会后,很多读者留言,说,我又预测对了。
重点是会议上的那句话,夹在外资投资与房地产类目之间的那句话。
促进,什么什么什么什么,等,服务类消费。
一个月前我讲过,专门讲消费,从耐消品,到快消品,到服务类…….
于是看过的读者表示,你又对了,你又又对了,你又又又对了。你就像天气预报,回回对,为什么?
没有为什么,常识而已。
我从来没有单单丢出个结果,我都是给你12345,一步一步推导出来,然后过了一个月,发生了。
这叫预测对了?
这就是常识而已。
常识,常识,常常很多人不认识,就这点事儿。
正如我们上午聊美元时说的,我们很多人活在情感世界里,活在拟人化的世界里,活在是非对错的世界里,活在爱恨纠缠的世界里。
而我活在供需的世界里。
在我的眼里,没有爱没有恨,没有平白无故的一切,只有供需平不平衡。
当四十多年前,USB和我们的B一起构建全球企业,雇佣我们的A,去生产更多的商品,交付欧美市场的时候。
他们就必然要举债,也必然会逆差。
因为此时此刻,商品多,而需求少。
商品多而需求少,你只能通过扩表的方式向未来借需求,否则怎么样?
否则生产力就会下降。
人类从头到尾追求的都是生产力的不断攀升。
这就是今天对岸阿美矛盾的根源。
USA没有消费能力,只能由阿美出面向未来借消费能力,供USA消费。
这笔钱谁借给阿美?
USB,和海外的那些生产型社会,有很多,例如日本。
借钱一时爽,一直借钱才能一直爽。
借钱本没有错,节奏错了就有错。
阿美的问题不在于借钱,而在于借嗨了,且借来的钱没花到实处。
用达利欧的原话讲,美国1%的精英约300万人,身处金融、科技、律师行业;有10%大约3000万人围绕他们服务。
而最底层的60%,也就是特朗普的票仓们,连小学都没毕业,加减乘除都算不清。
与此同时,美军一个咖啡杯却要1280美元。
钱没有花在基础教育上,USA们爽是爽了,可是能力下降太快。
你这样一个花钱的节奏,这样一个借钱的节奏,使得你那占比高达60%的USA们,逐渐变得没有了价值。
而他们又急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就是当下一切金融市场问题的根源。
需求,是阿美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借钱制造出来的,如果阿美不借钱,那么所有的B,不只是USB,其他国家的B们,都会发现,需求不足这个难题。
投资的本质是什么?
就是投需求。
我预期你未来需求会增大,这就叫投资。
为什么全世界的投行,金融机构,商人群体,包括经济学专家,都眼巴巴看向我们?
因为即便算上地方,算上一切关联债务,我们的负债占GDP的水平,比美国也还差了几十个点呢。
也就是说,居民部门,企业部门之外的那张表,具备空间。
全世界的商人们找不到油门了,就在等你。
总有人问我,我们四十年前,为啥不是消费型社会?
这个道理非常简单。
你刚刚离开老家,进城的第一天,你有没有发现你和那些城市里的孩子,生活方式有很大不同?
他们赚了钱就去买买买,你赚了钱就去攒首付。
为什么?你说为什么?
因为他们是消费型的人,你是生产型的人。
之所以你是生产型的人,那是因为你刚起步,你一无所有,身无分文,谁肯借钱给你?
不信你去问下银行,你问下低利息的消费贷款的客户发放标准是什么?
是什么人都肯借么?不,是只借给有稳定工作的富裕家庭。
看到了么?无抵押贷款,也是看人的,越是缺钱的人,他越是拿不到低利息的贷款。
所以如果你家没矿,你是不可能生来消费型社会的,你一定会经历生产型社会的阶段。
在生产型社会下,你要求福利是不现实的。
因为你当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是需求多,而商品少。
就像那些吃大苦,出大力的人,为啥不减肥,为啥不去健身房呢?
因为不需要呀。
他没有脂肪过剩的困扰呀。
所以我一直讲,几十年前,大洋彼岸并不是用一张绿纸骗了你的劳动。
而是彼此供需不平衡的互相需要。
他需要劳动力,你需要借条。
钱是借条,当你起步的时候,你不可能有借条,你打的借条,也没人会收的。
而对岸,因为他们的父辈更早进入工业社会,积累了金融信用,于是打的借条就会有人收。
那么这时候,USB就创造了共识价值,俗称的品牌,投资入股,和我们的B一起组建工厂,然后雇佣我们的A,去劳动,去具体生产,这叫OEM。
再把商品卖到对岸,由阿美替USA们借钱购买。
于是他们的USB,得到了借条,我们的B,也得到了借条,我们的A,得到了工资。
劳动者的工资是供需决定的,没谁有办法改变这一点。
如果你的A总人数很多,而且又都特别爱赚钱,那你的工资就高不了。
因为你不干,有的是人干。
如果你的A总人数很少,而且全球其他地方的A,总人数也很少,并且,你不爱干活,你很懒。
那这种局面下,依然愿意干活的那些A,他的工资就会上升。
说到底,一切都是供需决定的。
回到昨晚的事情,不是说我又提前了多少天通知了大家,我又又又一次体现了自己天气预报的价值。
而是说,这是个常识。
如果生产力不可以倒退,如果当下的供需不平衡体现在需求端,如果居民部门,企业部门资产负债表都在高位,如果同时叠加阿美遇到债务困境,他的需求在熄火。
那么答案就只剩一个。
就像一局牌,只剩最后一张了,我预报说,他一定会出,这需要预测能力么?
不出干嘛?攥在手里像周星驰一样搓牌么?
至于为什么我推断出消费的重点是服务,这也是明摆着的。
你不能光看汇率映射后的人均收入,那个收入我们虽然比美国低很多,但是我们的购买力相当高。
你去看肉蛋奶衣食行,除了房子没有美国人大,我们很多物质产品的消费指标居然比美国还要高。
这就意味着,物质消费的潜力是有限的。
人不能吃十碗饭,家里也不需要八个冰箱,十个马桶。
所以你对比之后就会发现,你还能挖掘的消费,就是服务领域。
这没有任何神奇的,无非我把桌面上的牌都翻开看了一遍,你又恰好是最后一张,我说你那张是红桃2。
这需要预测么?
这明明只需要常识,只需要排除法。
如果你每天沉浸在各种自媒体拟人化的情感世界里不能自拔,那我和你没啥好说的。
我就像个账房先生,你在那里像马景涛一样咆哮,咱俩能在一个频道么?
反之,如果你也是个账房先生,那一切都明明白白。
那天我讲时代落幕,总有人喜欢把自己代入到时代,不理解为什么我总是那么具体且微观。
道理很简单,因为你是你,他是他,用鲁先生的话讲,大家并不共悲欢。
你看我聊阿美,都从来是分开的,USA怎么样,USB怎么样。
那么回到自己身上也是一样的,你是A还是B呢?
你是A还是B,面对同一个时代的变化,当然是不一样的,因为供需是不一样的呀。
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不同处境下的人的供需不断的在扭转,有时供大于需,有时需大于供。
这个不断冒出来的时间窗口,恰恰是每个人改变自己命运的机遇。
字典上的那句话,我和张华、李萍都有光明的前途,这句话,是不成立的。
具体到每个人,你有没有前途,那就看你的时间是怎么分配的了。
到底是用在了时间窗口上,还是用在了,你是风儿,我是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