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你这浓眉大眼的家伙也会叛变
昨天有读者说:“你变了。真没想到,早请示,晚汇报,对齐颗粒度这种话,也会从你的嘴里冒出来。”
很有意思。
不是我变了,是时代变了。
如果你生得早,你和我是同时代的人的话,那你不想做这些事儿,我都能理解,因为也是行得通的。
但是当下呢,还保持着这种想法,除非你是特别头部的人才,否则真就是不合时宜了。
如果你认真观察过这个世界,会发现机会窗口一直在收窄,越来越窄。
比我大一轮以上的那些人,比如60后,我的确见过很多人是相对普通,却又能取得高回报的。
有些人可能就是中专生,甚至没念过书的农民,办个小厂,生产个零件什么的,做个外贸,搞点零售,后来加入房地产行业,也能赚到钱,甚至做大做强。
从80年以后出生的人开始,这种例子就越来越少了。
有当然是有的,但是比例相较于从前,下降的很快。
我06年第一次参与创业,12年第一次自己创业,我见到的彼时彼刻的同龄创业者,其实大部分都是学霸们,而且多多少少都是有些资源的。
就是说你背后的资方,若隐若现的总有些大佬们的身影。
我们开玩笑说金蝉子,既是唐御弟,也是佛二代。
那么你到今天再去看,就不仅仅是精英化了,而是产业影响的人,越来越少。
这个今天已经比较普遍的现象,在多年前,曾经被当时的创业者们有所预感。
你比如11年前,FaceBook收购WhatsApp的时候,给的价格160亿美金,这家公司的员工只有50个人。
那么你除一下,每个员工的收购价都高达3亿多,还是美金。
这是干嘛?全明星球员转会费么?
所以那个年代里面,2014年的时候,人们已经在议论这件事的象征意义了。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增量财富依然汹涌前行,问题是,里面容纳的人,越来越少了。
你今天再来看,11年前的这个标志性的事件,已经变得越来越普遍。
所以规律是什么?
我打个比方,把比我大一轮的那代人,我这代人,以及比我小一轮以上的年轻人看作三个时代。
第一个时代开局的时候,总的财富存量是100的话。
一个时代过去,100变成200了,这个新增的100,是几乎50%的人,都能够参与分配的。
所以你会看到很多现象,也许他只是一个头脑比较灵活的农民,早点进城,开开出租,攒钱买了几套房,他也赚到钱了。
那么第二个时代过去,200的总财富变成400,这里面新增的200的增量财富,参与分配的人,可能就只有10%了。
你会发现这批人,要么学历很高,要么父母加持,要么集中在少数行业里,比如什么金融,计算机,诸如此类的。
现在我们在第三个时代。
你觉得从400到800的过程中,这次400的增量部分,参与的人能有多少占比?
1%有没有?
肯定没有。
因为如果有,国际市场上风头最劲的人,就不会是木头姐,而会是巴菲特了。
我讲过很多次, 投资和交易是两码事,不同的领域。
我个人是做交易的,做高频交易,18年了。但这不影响我旁观这些做投资的人。
做投资的就两个风格,一个是巴菲特这种,他本质上还是投市盈率的。
就是说你这个生意,最后能不能普惠到多数人,你能不能盈利。
苹果早期的时候他不投,中期的时候他投了,是因为他觉得苹果已经形成了产业链闭环,构成生态了,越来越像可口可乐了。
木头姐就是完全相反的风格,她本质上投的是市梦率。她判断社会未来的财富增量会集中在很小的赛道里,就会拿钱把这个赛道填满。
你把这个现象,映射回国内,也是类似的逻辑。
20年前大家投房地产,那是一个很缓慢的过程,你一砖我一瓦的掏六个钱包去买,一点点加杠杆,持续二十多年,把它抬上去。
10年前互联网行业就已经把时间缩短到十分之一了。
少数人一下子火了,他就是头部。
比如近些年的董宇辉事件,他前脚还是个教英语的,后脚就是顶流。
他一个人可能超过一万个销售,意思是说你们都不用干了,跟家歇着吧,他全干了。
这个过程是非常快的,可能资本加成,推你上去,就一两年的功夫。
那么到现在,我们看近期的杭州六小龙事件,从被大家知道,到巅峰,需要多久?
一两个月都不要。
也就是说,两个月前,创始人可能求融资都还求不到,两个月后,直接变成投资人四处托关系,求爷爷告奶奶,想联系创始人,都联系不到。
昔日你瞧我不起,今日你高攀不上,现实比爽剧还爽,打脸都不需要等下一集。
为什么?
因为全社会的资金,拥挤在了极小的赛道上。
而此时此刻,你回过头去看365行里面另外的364个,那些涉及了绝大多数从业者的364个,什么状态?
无人问津。
那些行业,那364个,依然处在向下螺旋中。
你的体感可能是老板觉得生意不好做,想要精减你,你被精减之后,消费力下降,进而你的老板生意更不好做。
他越觉得不好做,减掉越多人,他的生意就越发不好做,这就叫向下螺旋。
他需要钱,你也需要钱,你有了钱,可以拉动消费,拉动了消费,他挣了钱可以把你雇回去。
但是社会上的钱,都拥挤到了极小的赛道里,既不搭理他,也不理睬你。
这个头部效应跟哪儿都一样。
你把360个行业看做演艺圈,一个行业是明星,其余都是横漂。
而你在行业内部,也会看到极少数头部的企业,个人,是明星,其余是横漂。
因为资金的逻辑就两种,一种叫巴菲特,一种叫木头姐。
国内也是一样的,天下资金的想法都一样,无非是国内版的巴菲特,国内版的木头姐。
巴菲特的逻辑就是只投现金奶牛,谁能构成垄断,能稳定分红他投谁。
木头姐的逻辑就是投市梦率,圣经里的那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把所有资金都投向极个别的赛道。
市场上就这么两种逻辑。他们当中谁会做慈善?都不会,商业不是慈善啊。
需要帮助的人,是拿不到帮助的。帮助都流向了不需要帮助的。
那么站在个体的角度,你的应对逻辑就非常简单了。
你是不是木头姐们眼里的明星嘛,是不是?
如果是,现在所有的老板,都在抢着给你按摩脚底板。
明白我这意思么?
过去,可能每几十个人里面就能出一个销冠,你们老板给你按摩脚底板。
可是现在,几十万人里面才有一个总销冠,所有老板都集体给他按脚底板去了,剩下的昔日的小销冠们,都被打回原形。
你要是这个总销冠,那我只能说:失敬,失敬。
你要不是,哪儿凉快哪儿呆着去。
你不可能使小性子,耍倔脾气的。
我那天聊婚姻,职场与投资,我不是写给1‱的人看的,我是写给9999‱的人。
也许1‱的人很乐观,但9999‱的人,未来并不乐观。
因为增量并不在你这个圈子里分配呀。
那么你想过没有,你手里的硬货到底有多少呢?
孙猴子敢跟唐御弟这么叫板,那是因为他是平账大圣,你了不起,你是如来教的,人家不仅是如来教的,而且跟哪吒一样,是如来造的。
你也学他?你拿啥学?
今天这个年代,你要么硬到让全世界的木头姐们都排队给你按摩脚底板,要么,你就想想,我那天第二部分问你们的,古往今来,是不是只有能力强的,才混得更好?
想得通要接受,想不通也要接受,形势比人强。
你又造不出机器人,你又竞争不过机器人,那你就要想想,怎么取暖,怎么过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