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产能的重点并不是去产能
我觉得去产能这个话题在那天如何改变命运第三个话题的第一个案例里,我已经讲的很清楚了。
作为从业者,只要你的自我评估没有出现太大偏差,没有跑去主动的耕盐碱地,就不会有大问题。
但还是有很多读者,他们关注的是一个宏观话题,是和自身不切合的那部分。
比如有读者问我,去产能是为了针对生产过剩么?
当然不是这样。
生产过剩,它只是个现象,它不是问题本身。
问题本身是什么?是98%的人口,只拥有20%的存款,他不是不想买,他是买不起。
当然,我们要知道,这个买不起和古人的买不起不是一回事。
古人的买不起是买不起刚需,比如买不起每天的六个馒头三瓶水。
今天的这98%的人,他有车开,他只是想要开好车,但是在好车上面,他买不起。
他买不起会怎么样?会抑制生产力的进一步推进。
我们又不是缺产能,我们完全能生产更多的好车,进一步推动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力。
但正因为这98%的人买不起,束缚了。
这个束缚会导致企业的盈利空间缩窄,导致内卷加剧,导致企业没有能力给员工以更高的薪酬。
从而进一步束缚了这98%的人的购买力。
因为他们除了是消费者,还是打工人。
所以去产能不是去掉产能,它只是个途径,只是个工具,它不是目的。
目的是提高企业的利润,也是为了配合消费补贴。
你想想看,如果只是靠消费补贴一条腿走路,你这边补贴发下去,那边商家难道不会赶紧扩充产能,急着挣一波么?
一定会的。
因为有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就是我那天第一个话题讲的,人类世界已经越过临界点了,从某种意义上讲,总生产力相对于总需求,实际上就是无限供应的。
你这边敢负债,敢发钱,敢消费补贴,那边生产力分分钟满足你。
所以在当下的阶段,在财富还没有改变以生产定义的模式下,你不去产能,光靠消费补贴。
那就是新一轮过剩,等你补贴结束,你发现供需非但没有平衡,反而进一步拉大了。
所以如果说消费补贴是咖啡,去产能就是咖啡伴侣,它们是搭配着用的。
当然,这一切都不是根本问题,或者说,这一切都是治标不是治本。
这件事的根本是我们那天第一个话题讲的,人类的生产力相对于需求,已经越界了。
在这个大前提下,人类依然坚持着以生产来定义财富的模式,就不可避免的面对债务问题。
人类很清楚,你要继续释放生产力,就不得不举债,比如日本第一次提出量化宽松,美国08年的QE。
但是,另一方面,受制于生产力小于需求阶段的思维约束,人类又总想着要还钱。
当财富是生产定义的时候,你不还钱是不可能的。
生产力要求你一路借钱不还了,而过去的经济模式要求你还钱,这就是个矛盾。
而当下,就像我那天第一个话题里讲的,就处在这样一个矛盾的过渡时期。
过渡期的意思是说,人类整体上还没有进入下一个时期,但是上一个时期的以生产为财富的主要定义的模式,已经在束缚生产力了。
那么你想要迈过去,这中间要经历的,就是发钱。
又称举债。
这个游戏非常简单的,一个大国这么做,一定会被背刺。
一定会出现所谓的偿债危机。就是你的竞争对手们会不断的搞你。
但是,如果所有大国最后都这么做,集体这么做,或者说,不得不集体这么做,那就迈过去了。
人类就迈过了所谓的以生产为财富定义的阶段,就进入下一个财富定义的阶段了。
这个道理说穿了就是一家印票子,那一定会被背刺。
各家都印票子,你钱往哪里去?你只能想着要搞个加密货币。
十几年前,有一波人就是这么想的,他们已经在思考人类的这个变局。
问题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各家都搞加密货币,继续稀释你,你往哪里去?
就是要让你没得去。
一家欠债不还,一定会被剩下的攻击,各家都欠债不还,都越过了那个临界点,实际上,也就无从攻击。
因为我们始终要明白,地球是一艘船,是一艘航行在太空中的航母,你又出不去。
那么实际上,只要航母上的行动最终达成了一致性,那就等于可以迈过去。
哪怕维持了几千年的以生产为财富定义的模式,也照样可以迈过去。
因为地球是一个封闭空间,因为地球是一艘航母。
因为说穿了所谓的经济原则也无外乎这艘航母上的人在商量着过日子。
就像昔日人类以贝壳为货币,这无非就是一个商量的过程,又不是说牛顿三大定律,你没办法违背它,不存在。
只能要能打破囚徒困境,就能达成一致。
而这个囚徒困境必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或者说,随着生产力的必须要发展,而被打破。
否则你解不了需求端的问题的。
如果你始终以生产为财富定义的锚定,那生产力就被制约了,98%的人只拥有20%的存款,他买不起,可不就制约了生产力么?
说穿了,生产力不是通过去产能而进一步推动的,生产力是随着需求的释放而推动。
需求的不足是因为财富的不足,财富的不足是因为财富的定义出了问题。
而财富的定义出了问题是因为全球各家,各大国彼此防着对方,都怕自己先迈出那一步,被其他人背刺。
问题是,熬不住的,这个游戏无非先后而已,先迈也得迈,后迈也得迈。
这是生产力想要进一步扩张,所注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