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程4500公里,速度20马赫,美国首款高超弹直逼中国门口?
12月12日,动力网站战区军事专栏报道,据五角大楼今晚的一份新闻稿称,陆军快速能力和关键技术办公室与美国海军战略系统计划一起,在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太空军基地进行了“暗鹰”高超音速武器系统测试,导弹发射获得了成功。
“暗鹰”导弹即将量产,战略威慑能力覆盖中国?
美国“暗鹰”高超音速导弹,其实际射程至少达到4500公里,理论速度更是突破20马赫大关。这款导弹分为海军与陆军两大版本。
海军版将整合至“朱姆沃尔特”级隐形驱逐舰与“弗吉尼亚”级攻击核潜艇之上,而陆军版则安装在由M870拖车改造的机动平台上,配备双发射筒。
“暗鹰”导弹在发射初期遵循传统弹道导弹的轨迹,但在再入大气层前,会释放独特的“双锥体”高超音速滑翔弹头。这一弹头能在大气层边缘执行“打水漂”式机动弹道,展现出强大的末端变轨能力,极大地提升了导弹的突防与打击精度。
据美国方面透露,随着“暗鹰”导弹全射程试射及车弹合一试射的相继成功,该导弹的研发测试阶段已宣告全面告捷,即将迈入定型量产的新篇章。预计在未来六周内,首枚量产型“暗鹰”导弹将正式交付,而首批八枚导弹也将在十一个月内完成交付。
这些量产型的“暗鹰”高超音速导弹,计划在2026年前优先部署至中国与俄罗斯的周边地区,包括关岛、日本、菲律宾及德国等地。若部署于关岛,凭借其4500公里的最大射程,“暗鹰”导弹将足以覆盖中国东部的大片区域;而若部署在日本或菲律宾,其打击范围更是几乎遍及中国90%的领土。
其实,这并不是美国首次计划在亚太地区部署“暗鹰”。
“暗鹰”导弹部署缘何突变?
2021年10月,美国原计划把关岛作为“暗鹰”高超音速导弹的部署地,意在迅速打击中国大陆与南海目标。然而,不到一个月后,美国的策略却发生剧变,重启了位于德国的第56炮兵司令部,并考虑装备“暗鹰”导弹,威胁直指莫斯科,英媒甚至宣称该导弹能在20分钟内“闪击”俄罗斯首都。
这一系列变化反映了美国的战略调整。三年前,美国放弃在关岛部署导弹,转而重启冷战时期的核打击司令部,背后是中美在发展问题上的短暂妥协。随着《强化气候行动宣言》的签署,美国试图以气候问题限制中国的发展步伐,因此放弃部署“暗鹰”。然而,中国却在新能源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这是美国没想到的。
自2021年至2023年,中国能耗强度大幅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显著减少,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占全球近四成,特高压线路建设领跑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销更是突破千万辆大关,占据全球市场的七成以上。这些成就让美国感受到了压力,促使其重新考虑在西太平洋部署“暗鹰”导弹。
那么,中国要怎么应对呢?
中国能否有效应对“暗鹰”导弹威胁?
针对“暗鹰”导弹的潜在威胁,中国已构筑起坚实的防御与反击体系。
在技术层面,中国的高超音速导弹,诸如东风-26与东风-27,具有超越“暗鹰”的性能优势。特别是东风-26,其战斗部重量介于1.2至1.5吨之间,远超“暗鹰”的455千克。
与此同时,中国的反导技术亦在飞速进步。红旗-19等先进防空导弹系统已公开宣称具备拦截高超音速目标的能力。
此外,中国还在积极探索激光防空系统等前沿防御手段,旨在构建多层次的防御网络,以有效抵御高超音速导弹的侵袭。
在战略部署上,中国同样展现出高度的灵活性。依托轰-6等远程作战平台,中国能够实施空射高超音速导弹,实现战略威慑与打击能力的快速部署与灵活调整。这种机动性与多样化的作战平台配置,不仅增强了中国高超音速武器的战场适应性,也进一步提升了其战略威慑力。
无论如何,中国都已做好充分准备,迎接任何潜在对手的挑战,大家觉得美国的战略部署会如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