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炒房客的大讨论
那天讲女人逃离时,我说买卖房子,哪怕是自住,也要六个一百,有个读者留言问我说:
他看到过去年月里的某些炒房客,并不清楚自己赚的是什么钱,傻乎乎的也能赚钱呀。
我来回答你这个问题,这个行当让我来说不合适,所以我找了个十几年前论栋买楼的,十多年后,依然是大操盘手的前团长。
我跟这位老哥说,能不能做个访谈,你以你几十年投资房产的经历,把你们圈分分类,我想要转述给我的读者听。
他说,这个游戏里面两种人。
第一种人,炒房者。
在他看来,什么才是狭义定义下的炒房者呢?只有持仓不足3个月的,才叫炒房者。
这些人严格意义上,是早些年里,制度不完善的时候,KFS的关系户,或者说,他们是分销者。
他们已经把房子买下来了,钱付掉了,但是不过户。然后他们就在几个月的时间里,加价,找人接盘,回头买家,直接和KFS签,还是一手房。
在他看来,这个才叫炒,其余都不算。
第二种人,放贷者。
无论是持有一两年的,还是持有七八年的,都是什么?
都是在放贷。
什么意思呢?你赚的是放贷的钱。
一个城市,发展要资金,问土地要钱,居住的需求始终在,可是有需求的人,他当下可能没有钱。
没有全款可以贷款,没有首付怎么办?他只能等。
可如果城市等不及这批人攒够首付,就需要什么?就需要一批人踊跃报名,先把这批房子拿走。
城市需要先拿到资金,至于当下住进去的人,是不是最终的住户,那你们彼此之间等几年,再去私下交易。
所以本质上讲,他认为他们这批人,提前买下,持有几年,再卖出,实际上赚的是什么?
是利息,是借钱给城市搞发展的利息。
所以他们利润的平均年化是什么决定的?
是社会利息水平决定的。
如果社会平均借款利息成本是7,8个点,那么他预期他们的年化收益就是7,8个点;如果社会平均借款利息成本是2,3个点,那么他就会降低预期,变成2,3个点。
你看,这就是一个大玩家,他对他玩的游戏的理解。至于你说很多跟风的,众筹组团去炒一套的小散们到底懂不懂,他不关注。
他这番话我听了就很有感触,因为换到我的主场,我也是和他相同的体验。
外汇,商品,股票,很多游戏都是这样,大部分情况下,大部分小散都不清楚自己到底要赚哪部分钱。
他们只是无脑玩,但任何游戏里,总有些职业玩家,是非常清醒的。
我在玩什么,我指望赚什么钱,我凭什么能赚到这部分,脑子里是非常清晰的。
回到房产这个话题,回到这老兄的阵地。
我问他,经过这么多年,城市发展已经进入后期,不需要再问他们这批人借钱,多数人也都已经有房子住,已经形成成规模的二手房市场。
是不是说,他们昔日理解的这款游戏,game over了?他们只剩退出江湖了?
他跟我讲,想了解这件事,就要做市场分析,当下的市场卖方与买方之间,归个类。
房子就三种。
第一种,没人住的。造的地方有问题,我白给你住,你也没法住,因为你要赚钱,要上班。所谓的假房子。
第二种,有人住,但住在里面的人,总想搬走。所谓的差房子。
第三种,不一定有没有人住,但很多人,都想住进去。所谓的好房子。
他觉得房子就这三种,分完类,你就会发现,他们能容身的市场,只剩第三类。
因为他们需要客户,而客户想要的,只有第三类。
于是,剩下的事情就是玩数据。
我这时候又好奇,打断说,你们这么老土的行当,也玩数据么?
他说,是呀,别以为只有你们才可以金融+计算机,他们传统行业,也可以房地产+计算机。
然后就给我看他们的建模,他们操盘的那些个板块里,每个板块的购房者意愿数据,每个板块的二手房售房意愿数据,未交付的新房板块,潜在的投资客出货意愿数据。
这个区域里到底有多少人,购买力范围在哪儿,俗称踮起脚尖后能掏出多少钱,他们愿意买什么,第二种房子有多少,第三种房子有多少。
我看了之后就赞叹,你们这个多空之间的量能分析做得挺到位的。
他说这事儿看人的,也有凭经验,瞎炒炒的,就像做金融投资的里面也有凭经验买入卖出的,也有你们这些做高频玩数据的。
市场分析完,数据讨论完,才是第三层面,实操。
到了这一层,才有所谓的捡漏,杀猪。
本质上对应过来,就是金融市场里的乌龙指。
你说一个人为啥会敲出乌龙指?不小心呗。
任何市场里总有人不小心,俗称凯子,那么房地产市场也一样。
总有人他没有充分调查研究市场的多空动能,他卖低了,或者急吼吼买高。
一旦被职业玩家捕捉到,觉得里面有差价空间,就可以割一个毛刺,俗称乌龙指。
除了捡漏杀猪还有什么?
还有概念板块。
就是利用舆论,打造网红小区,然后再加上控盘的手法,前者可以吸引更多的潜在买家,后者可以控制出货的速度,两者结合起来,达到预定的价格范围。
于是你就会发现某些次新小区,是可以有节奏的出货,而且出货价格,相对其他无人操盘的次新小区,是有溢价的。
对应过来,不就是金融市场里的操控一个小盘的品种,然后控制价格,引诱韭菜呗。
游戏可以不同,套路却很相似。
你看,我和这位老哥,虽然不同行业,但是相谈甚欢。
于是接下来,我就问了个深入的话题。
我说,玩这么多年,既然都玩到数据层面了,玩到舆论层面了,为什么不想着进一步?
或者这么讲,为什么你们圈子里的那些大公司,好比中介一哥这种规模的企业,也没有进步的想法?
毕竟一流的企业做标准,二流的企业做产品,三流的企业才去做中介。
既然数据在手,舆论我有,为什么不尝试定义何所谓好房子?从而获取定价权?
老哥笑了,说,你在挖坑。
反问,你做高频多年,你怎么不想着去定义市场呢?或者说,你们行当里最牛的存在,怎么也没听说有谁想过去抢美联储的话筒呢?
我笑了。
好,结束上述对话,我们回到读者的问题。
你还有疑问么?我想如果你还保持有思考能力,这会儿不该有疑问了。
你觉得挣钱简单那是因为人家根本不搭理你。
你还觉得马老师挣钱简单呢,那是因为人家根本不会跟你讲他的生意经。
当你什么都不知道的时候,你看啥简单。
实际上挣钱的事儿,哪代人都不简单,也不可能简单。
你像这老兄比我大很多,他们那代人最初都是看报纸,晚上七点多蹲着看电视。
人家就是用这么原始的办法跑数据,很正常的。
手法不是重点,重点是你有没有跑数据的习惯。
巴菲特的办公室里没有电脑,他也不会上网,不影响工作。
你倒是工具玩的溜,问题是,你在干嘛?
你看小姐姐去了,或者,你沉迷于各种小道消息以及铺天盖地的情绪。
其实你都不用看现代人,你看古代人,过去那老地主,把村里谁家有几亩水田,谁家有几亩旱地,谁家存粮还剩多少,调查的比这户人家都清楚。
那么一旦遇到丰年灾年,低买高卖的不是他,还能是谁?
你看,哪儿来的什么成功人士,人间导师,不就是古代的地主,商贾,活在当代么?
所以说,你想要拥有财富,你安身立命的法宝是什么?
就是数据。
你想想萧何入秦王宫,为啥第一时间抢数据?因为数据才是一切。
所以1942里张国立演的老地主才会笃定自己十年后,还是地主。
因为他很清楚,财富的底层逻辑,不是钱,那只是个符号。
财富的底层逻辑,是对数据的把握,正如权力的底层逻辑,是对人性的把握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