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水啦!我们该紧张么?
那天在关税落地与旧秩序里面,我讲了两个宏观确定性。
于是就有读者问我,如果这一切都是注定的,那么咱们早晚会放水,或者说,我们已经放水了,后面会放更多。
这是必然的呀,所谓外需不振内需替,你不放水,那些存款怎么可能出动呢?
所以他就得出一个结论,他很担忧。
我是这么看的,一个人,在你担忧之前,你先要做个自我定位。
你属于什么收入阶层。
你是为医疗教育养老操心的工薪阶层,还是每天只思考资产的保值增值。
这个先划划清楚。
我们很多人,是自相矛盾的。
现实中他们可能一个月的收入不到一万块,刨去衣食住行,所剩无几。工作十多年,存款是多少呢?是自己一年的工资。
他们思考什么问题呢?思考自己这存下来的一年的积蓄,该如何保值。
我是这么看的。
如果你的可支配财产等于自己20年的劳动收入,什么问题对你最重要?
保值增值。
因为你只要有5%的年化,就相当于自己工作一年。
但是,如果你的可支配财产只有自己1年的劳动收入,那么你要100%的年化,才能相当于自己工作一年。
所以此时此刻,究竟什么更值钱?
其实是你自己这个人更值钱,你所谓的财产,实际上约等于零。
上面这番话很刻薄,但很真实,如果你真的愿意做个自我划定,实际上你的想法就不会和自己的处境错配。
但很遗憾,大部分人他就是错配的。
当一个人的意识错配了之后,他去看待放水这件事,就会觉得是针对自己。
你看,我好不容易工作十几年才积攒了一年的收入,你们却要放水稀释它。
可是我们想一想,你跳出自己的错误意识,站在宏观视角下。
放水难道是为了图你那一年的收入么?
那你太高估自己了。
所谓的放水是什么?
就是扩表,用公共信用作为背书,去发债,然后试图把这个钱灌入经济体,从而刺激经济活动,拉动消费。
日本是干最猛的,干到GDP的260%了。
上学期间,对老师讲过的,1948年的历史还留有记忆的读者会觉得挺奇怪。
日本这么做,不会导致物价大幅度上升么?
不会。
知道为什么?因为这是现代社会,这不是上个世纪了。
人类的生产力,已经发生了本质变化。
上个世纪包括此前的数千年里面,货币只是个符号,真正短缺的是物资。
你钱发的再多,哪怕你是有节制的,用举债的方式发的钱,如果没有对应的物资,那购买力必然下降,俗称通胀。
问题是,假如产能无限呢?
古人是手工作坊,一个人织鞋就没法种地,生产了这个就生产不了那个。
而今天的一个皮鞋厂不是不能生产三倍五倍的量,他是知道自己根本卖不掉,主动压缩产能的。
也就是说,在大量的机械设备辅助下,扩产能根本不叫问题,缺需求才是问题。
人类如果忽然进化成蜈蚣,每个人有一百只脚,鞋厂只需要几年,产能就可以跟上。
这个过程就像昔日疫情期间从一罩难求,到口罩泛滥,是一样的。
所以现代社会下,只有少数原料会被当作战略储备,比如粮食,人类的必需品;比如石油,很多工业品的原料;比如黄金,货币储备的平衡器;比如铜,稀土之类或者AI发展,或者芯片发展所必备的物资。
而多数工业品,都是根据需求,随用随加工的。
这么强的生产力下,就使得通胀实际上是很难发生的,除非供应链出了问题,除非人工成本出了问题。
你比如美国久治不愈,甚至很可能未来多年都不会痊愈的通胀,就是这俩原因。
如果你执意要换供应商,你自己很多工业品多年不生产,那这个短缺是必然的。
物价上升,生活成本上升,美国国内的人又要补昔日生产落下的短板,一时间人力不足,人力成本必然抬升。
又差东西又差人,物价不上升都难。
所以你说美国是因为多印美元导致的通胀?并不是。
美国几十年如一日的多印美元,你什么时候见他物价上升了,人力成本上升了?
不会上升的。
因为有我们这样的供应商在,只要我们源源不断的廉价商品运抵太平洋对岸,他们的物价就升不上去,人工也升不上去。
无论他们多印多少美元,最后都会通过贸易,流到我们这里。
是他们非要换供应商,才会因为生产力的暂时空缺,导致物价抬升。
你看懂这个现代经济学的本质,你就会知道,一旦遇到市场问题,各国都靠加大举债的规模。
所谓的放水,从来不是针对你积攒的那点碎银,从来不是。
没人盯着你那点家当,只有你自己敝帚自珍。
之所以放水,是针对有钱人去的,是针对存款超过80%的2%的群体去的。
因为不放水,他们的需求释放不出来呀。他们持币待购呀。
他们如果长期持币待购会出现什么情况?
会出现资产螺旋下降,这是那2%的群体最喜欢的,你比如巴菲特,他这辈子就喜欢干这个。
大起之后,他回收现金,大落之后,他到处买喜儿,他就是个巴世仁。
所以放水从来都是针对巴世仁去的,是希望市场不要出现底部,是希望让巴世仁们无底可抄,不是真对你。
甚至,是来帮你的。
不放水帮你,你哪来的工作?
那有人就会问了,如果是来帮我的,为什么每一次放水之后,巴世仁们,更富了呢?
这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现代社会下,正因为不缺生产力,所以很多财富实际上是寄存在金融世界里。
说到底,它不对应实物,它就是估值本身。
俗称钱,真的只是个游戏币而已。
你想想看,在古代,钱能买什么?
钱能买你赖以生存的耕地,甚至能买你这个人本身。
于是你从自耕农变成了家仆。
但现代社会下,是不允许的。
你老家的宅基地你想出租可以,你想卖,对不起,你和外村人签的合同,并不被承认。
看到了吧?
也就是说,在现代社会下,你的底线顶多是老赖,是三和大神,还能怎么低?
没法更低了,再往下,都是不被认可的。
哪怕你愿意,你想给人家代那什么,你想变成华府的华安,对不起,不允许的。
所以古代的钱是资源。
汉末三国,徐州首富糜竺可以带着两千家仆入股刘备,两千家仆就是他的财富。
而今天,钱,其实是一种背书。
一群财主都愿意掏钱,或者举债来承认你也是财主,那么你就是,这个过程就叫做多。
反之,大家都不承认,就叫做空。
大家把你想象成首富你就是首富了,大家不承认这个想象了,那你就不是了呗。
也就是说,放水对应的多印的货币,的确背后有着锚定的债务,但它真的有稀释或者占据了哪部分生产力么?
并没有呀。
那你觉得这部分多出来的货币,它对应的是什么?
还是想象力。
所以今天所谓的富人,说到底,是什么人把你想象成富人的问题。
重点是“什么人”。
这就是为啥我那天在第三个话题里用了三千里外觅封侯,用了封侯这个形容词。
封侯什么意思?封给你一千户,这一千户把你想象成侯,你就是他们的侯。
所以你会发现,这只是个区域问题。
你说你真的很有钱,你是迪拜的侯,在迪拜,大家都崇拜你,你好有钱。
你说你其实没啥钱,但你也可以是东南亚某旮旯的侯,非洲某旮旯的侯,当地一样崇拜你的。
你好有钱呀,你一个外派的一个月赚3万,人家才赚600。
你就是他们的侯呀,无非你去了迪拜你不是嘛,但你在他们那里,你就是。
所以我说钱早就变成了一种游戏。
不是说绝对值越大你的体验一定越好,不一定的。
一个人很有钱,绝对意义那种。
前些年,到了关键时刻,她回自己所谓价值几个小目标的家,进不去门;想要一只老母鸡,也得在业主群里靠吼。
很正常呀。
而你在非洲,可能你没啥钱,你只是相对当地人有钱,别说要只鸡,你要头豹子,都有人给你打回来。
所以说,钱,是相对的,体验,才是绝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