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这些“赘婿经济学家”们总喜欢拿越南美国和国内比
昨天有些读者一定要我点评下专家们除了“入赘经济学”之外的专业话题,比如对比国内国外的观点。
我一直都有个看法,就是你在看别人谈话的时候,有没有关注到人家的谈话对象。
马老师当年有过福报论,他被全民K不稀奇,因为听了不舒服。
可是你回到他当时的谈话对象,他对着大厂那些年薪7位数以上的人讲那些话,真有问题么?
我不觉得有问题,只怕当时的听众也不觉得有问题。
马老师的意思是说,你们有钱赚赶紧赚,哪怕加班也无妨,以免将来没钱赚。这话有什么毛病呢?
他又不是对那些年收入只有六位数以内的广大网民在说话。
所以我们回过头来看宏观经济,也是一样的。
经济学家讲,美国特别好,好就好在通胀高,通胀高会倒逼投资,你不想投都不行,于是市场火热。
经济学家讲,美国的基建一坨翔,这个特别好,好就好在潜力大,如果美国现在把那些100年前的废弃基建翻修一遍,是个大工程,可以拉动很多行业。
投资的效率高呀。
好比你们家刚装修,你要翻新,这钱花的就不值,你们家年久失修,翻新一下,这钱花的就值。
经济学家说错了么?
没有。
人家又不是对老百姓讲的。
我们很多网民,代入了,或者用大前天的话说,你被预期管理了。
我给你来打破这种滤镜。
你这么去想,以你一个工薪阶层的收入水平,你喜欢高通胀么?
高通胀带来的投资机会,就你那水平,能捕捉到么?
你平日里是希望有地铁通到你家门口,还是希望各种基建烂得一塌糊涂,过年都回不了老家呢?
看到了吗?经济学家说的那些好,不等于你的感受好。
同理,我们再换一个国家。
经济学家讲越南好,好就好在当地人心态好,敢消费。
你别看越南人挣的少,可是人家花得多。
你别看越南城市里房价贵,可是人家不操心。
你别看越南人要啥没啥,可是人家敢生娃。
所以人家的经济增速很高。
这是不是事实?
全是事实。
但这个事实,到底是为什么呢?
很简单,穷开心。
当你足够穷的时候,你也敢消费的,因为反正都存不下来。
当我认定我十年后,二十年后,一代人,两代人,三代人,永远都不会改变阶层的时候,请问我为什么不今朝有酒今朝醉,花了一天是一天?
不是只有越南人打两天工就休假逛街喝咖啡去了,非洲人也这样的。
奥德彪冒着生命危险拉一车香蕉,只为了买一罐可乐,享受那片刻的清凉。
越南的经济增长很高是因为人家的基数够低。
他们有点像什么呢,像咱们的80年代。
咱们80年代大部分有工作的,也就是所谓的城里人,都是体制内的。
薪水是非常非常低的。
农民进城,或者体制内的下海,去沿海打工,薪水马上就可以翻几倍。
经济当然热火朝天。
越南就这么个情况,跟我们80年代一样,越南没人上岸的,上岸的薪水很低的,都是家里不差钱的才上岸,家里差钱的,全都进厂拧螺丝去了。
越南搞经济的方式也非常简单,就是近乎于无税。
你们来,想办厂办厂,想搞啥搞啥,完全看市场。
这个好处有没有?当然有。
你最初的那阵子,就业是非常高的,经济增长是非常快的,因为全世界的资本都涌入了,都享受你这种近乎于无税的招商待遇。
而此时此刻,你的人还年轻,享受着出卖劳动力换取薪水的快乐,年轻着,打工着,消费着。
看起来当然很快乐。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十年之后呢?
你越南人还能继续年轻么?
这么多涌入越南又不交税的外资,他们会给当地留下什么?
是基建?是管理经验?还是什么?
只怕什么都没的。
你知不知道越南最渴望学习的对象是谁?
是内地么?不,是韩国。
越南从来就没有指望自己变成下一个内地,借助人家的资本去给自己孵化出基建,孵化出管理经验,孵化出产业链,从来没有这野心。
越南的野心仅仅是学习韩国,能够形成属于他们越南自己的财阀,这就够了。
即便这样,他们都没有把握,所谓求财阀而不可得。
你跟我讲这叫快乐?
这不叫快乐,这叫今朝有酒今朝醉,莫管明日愁与忧。
谁年轻的时候不曾快乐?
又穷又年轻,打一天工,喝个小酒撸个串把今天的工资花光的快乐,谁没有经历过?
问题是,这么做真的有前途么?
站在一个打工人的视角下,你想要享受那种越南人的快乐?
我们还是要明白一个问题,经济学家讲话的对象是谁。
人家经济学家吹越南,是对着企业主讲,你可以跑去蹭免税,利用当地年轻的劳动力,至于当地未来如何,关你P事。
你是老板嘛,你对自己的钱负责就行了,你又不用对越南的未来负责。
我们一定要明白人家的谈话对象,人家讲美国是跟投资人讲的,人家讲越南是跟企业主讲的。
又不是跟你个打工人讲的。
投资人关心通胀高么?不关心,人家不在那里消费。
企业主关心工资低么?太关心了,工资越低我成本越低,做梦都要笑醒。
你个打工人,到底是喜欢工资低还是喜欢通胀高?
亦或者,你喜欢没希望的穷开心?
所以很简单,每个国家有他目前所处的阶段,也就有他当下面对的问题。
我们宏观经济当下的很多问题,是既不够穷,也不够富。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可能说干脆穷点好,没有人这么二。
虽然我们都知道没吃饱肚子之前只有一个问题,吃饱了肚子会有无数问题,可我们还是愿意面对那数不尽的问题。
你站在宏观的角度,我们12月份,包括明年年初,唯一能给出的超预期的利好,就是改变此前供给侧的模式,对着消费端直接发力。
但是我上个月就给你们测算过,顶多也就每人每天六块钱。
有没有意义?当然很有意义,真这么做,很有可能打破逆通胀的预期。
问题是,对你们这些读者,每天有人替你付一小时停车费,有没有实际意义?
看明白问题了么?
那些宏观动作,大部分都是用来做市场预期管理的,不是说那玩意能改变你们当中具体谁的命运。
说到底是因为你不够穷,你已经是夹心层了。
作为一个不上不下的群体,你没可能等靠要的,更没可能相信那帮砖家发明的所谓“赘婿经济学”。
18年前,我硕士还没毕业,十二个实习生里面我排第十一,蜗居在一个六平米的出租屋里。
每天晚上抱着地摊上十块钱一斤买来的各种西方经济学的大部头,望着梅雨季的天花板,迷茫,彷徨。
夜里入梦,梦见一个课堂,很久远,像是一百年前。
有一个穿着长衫的人,左手握拳,右手握笔,用粉笔在黑板上奋笔疾书,从来没有救世主,你们的命运,要靠自己。
对,是那个人,就是那个人。我在梦中竭力想要抓住他的衣角,可是我醒了。
一百年来,我们难道没有相信过“入赘经济学”?
可结果呢?武器,专家,有哪个不曾撤走?
最后是谁,在废墟上,创造了奇迹?
是我们自己。
这就是我学会最重要的事:靠自己。
我唯一能掌握的,是我自己;我唯一能改变的,也是我自己。
那我们不相信改变命运的钥匙在自己手里,难道要去相信那帮发明“入赘经济学”的所谓砖家?
那和一百年来,被欺骗,被出卖的无数次失败的案例,有什么区别?
几千年来,这个世界上存在过的国家很多,不是每个都能创造奇迹。
就像任何一个环境下,都有人混得好,有人混不好。
总有人一辈子都在指望别人,但也有人,自那场梦之后,忽然醒悟:活成什么样,在于我们自己。
我们太多人,成天被宏观经济管理预期,却从来不曾想过,自己也可以去管理别人的预期。
所以我大前天系统性的讲预期管理,就是告诉你,你也可以预期管理你的老板,你也可以预期管理你的同事,你也可以预期管理你的下属,你的老公,你的太太,你的孩子,你的爸妈,你身边一切的一切。
你的时间应该用来琢磨怎么让自己混得好,而不是成天听经济学家给你点评各个国家之间的东家长李家短。
就像昨晚,好几个留言请我分析韩国发生了什么,与此同时,另一个读者的留言,让我不由得感慨。
后者说什么呢?他在韩国发生变故的第一时间,就按照咱们此前聊的傻姑三式去韩国的交易所里蹲乌龙指,蹲没蹲到呢?蹲到了,人家70多万的东西,挂错了价格,7万多卖给他,注意,这只是每个的差价,我还没给你们乘数量呢。
当然,他运气不好,看到了,动作不及时,没吃到,等动作到位,瞬间十倍的好事儿已经被别人拿光了。
你没必要懊悔,因为你的思路已经对头了。在其他年轻人还在忙着议论韩国的时候,你已经学会趁火打劫了。
一个人,你思路正确了,你早晚都能打劫成功,就像扔硬币,你扔多了总能扔出正面来。
你为什么偏偏是在韩国的交易所里看到乌龙指?因为预期,韩国的变故动摇了预期,这么大的样本下,总有些拎不清的韩国人,被韩国版的赘婿经济学吓到了,于是把自己的筹码输错了价格,打一折抛了。
于是,就有人阶层上升,有人阶层下降。
现在回过味,明白我为啥连着三期,从傻姑三式,到普通人三步走,再到大前天的预期管理?
因为把它们合并起来,才是正确的重新分配存量的策略。
这种变数最大的时期,总有些德不配位的有钱人,被入赘经济学动摇了预期,使得他们像大前天第三部分讲的那样,把100和50的估值搞反了。
于是,学会了我此前讲的那些东西的年轻人,你们改变命运的机会,就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