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听他们胡说
回答一个满级读者的问题,他留言请我分析两种说法。
一种来自国内。
国内有很多自媒体分析说特朗普是为了倒逼美联储降息,所以想要人为的在金融市场上踩个坑。
理由是他曾经艾特鲍威尔,说降息的最好机会留给你了,你看着办。
另一种来自国外的机构。
国外机构建议我们顶替老美去当甲方。
什么意思呢?
就是居民,企业部门之外的第三张表,去扩张,去举债,去发福利,去发钱。
与此同时呢,把这个赚钱的,填补需求的机会留给海外企业。
鼓励外商挣我们的钱,把我们营造成美国之外,最大的需求方,最大的甲方。
这样好处是很明显的,一方面,美国不要的那部分来自我们自己的需求,我们消化。
另一方面,美国不要的来自于美国之外其他国家的需求,也由我们负责消化。
这样所有人都爱我们,都围着我们,我们做全球甲方,买买买,大家夸夸夸。
那么我们与美国之外的其他国家之间的顺差,也就降低了,关系呢,也就紧密了。
否则,你长远看,将来挣不到钱的这些个国家,都会因为长期对我们贸易逆差,一个个忍不住学特朗普的。
……..
咱们先看第一个话题。
特朗普艾特过的人多了去,谁知道他有啥想法,他天天都有想法。
他艾特鲍威尔也许就只是单纯地想要甩个锅:你看,是你们不肯降息救美股的。
至于倒逼降息说,你可以自行推理。
1、假如特朗普过段日子要挟了一把之后又改口,暂时不加了。
你让鲍威尔怎么跟他打配合?
特朗普的打法就像老顽童,没人知道他下一秒要干啥,而鲍威尔的性格就像全真七子里的马钰道长,非常谨慎。
你让老顽童配合马钰道长去演情意绵绵剑?
2、假如特朗普坚持到最后,只对我们加,对其他国家都不加。
那结果就是落空。
别的国家的很多企业都是我们的老板开的,你会发现我们的商品绕道别国又出口到美国,就像过去那些年发生的事情。
那特朗普搞这一出,他什么也没得到。
3、假如特朗普真的学习大明,片板不许下海,并且长期坚持,我相信他可以大幅度减少贸易逆差。
问题是,那就会出现滞涨。
物价上涨是立竿见影的,因为短时间内,美国本土的产业链无法弥补市场需求。
通胀的局面下你让美联储怎么降息?
他不加息平抑物价,已经很配合了。
另一方面,所谓各国出口到美国的商品,很多都是美国自己的财团家里的产品,无非在别国生产的。
你比如苹果,特斯拉,这种都算到我们的头上来了。实际上,都是美国自己的大企业在美国以外的地方生产的。
这种大企业你让他迁移到比我们人力更便宜的地方,比如印度,比如越南,或许可以想想。
你让他们违背经济规律,迁移回美国本土?
他们宁愿不做,或者,干脆选择把你给做了。美国历史上又不是没这个传统。
商人嘛,你打小就学过,他们为了百分之多少的利润,会如何如何。
轻则学了不起的盖茨比,你禁酒,他走私,你缉私,他干脆把管理员变成股东。
大明海禁的结果就是禁出个汪直来,贸易逆差没有减少过的,无非从明面上,变成了私底下。
关税这种东西,你慢慢提升,也许会收到更多;你急速提升,那结果就是连原来账面上那点钱,也收不上来,都变成私底下了。
重则让历史重演,1865,1881,1901,1963,美国历史上这样送老大上路的案例多了去。
这个过程就是滞涨。收入不会涨,物价天天涨,你让美联储怎么降息?
停滞的局面下降息也没人借钱的,降息只会继续抬高物价。
特朗普只需要讨好选民就可以了,美联储是专业机构,要负责的呀。
就好比你们公司有个销售跑出去瞎拍胸脯,回头要你负责,你作为专业人士,你负不了责的时候,也只能不理不睬,听之任之。
静静的做个美男子,吃着西瓜看他在那里表演。
你演,你继续。
再看第二个话题。
当甲方有三个条件的:
1、你本国就业情况不错,但是你缺劳动力,你想印纸换取别国劳动。别国也想要赚你的纸,以换取本国就业。
2、你负责长期对大伙保持逆差,使得别国有你的货币。
3、你的跨国企业遍布别国,你能够金融立国,这样你的跨国企业在别国加工商品,赚到钱,因为你本国回报率高,还是会选择汇入你本国的金融市场,投资赚钱。
上述整个打法就叫做贸易逆差,金融顺差,整体平衡。
咱们具备么?
我们就只看一件事,人口。
我们名义上和那堆国家都一样,你是国,我是国,大家坐一桌。
实际上从人口规模上看,从受过教育的人口规模上看,你把所有发达国家的人捆一块,都没我们多。
我们哪里是一国,我们自己就是一张桌,完整的桌子。
在这么多的就业人口面前,其实不存在说我需要你帮我做什么。
长期看,别人能帮到我们的就两件事。
第一是原材料,第二是一些特别低端的,我们的人都不乐意做的。
其余的一切,我们都想做,也都需要做。
我们现在不是几十年前,你觉得我们是差技术么?
也许在局部领域里差,但这个差,也是和美国一家比。
那就算我们想要在这些局部领域里和美国合作,美国也不乐意。
而和其余非美发达国家比,可能还是我们的技术更强些呢。
那你是觉得现在的我们,还差资金么?
你看着我们的金融市场好像不是很景气,但问题并不在于差钱呀,问题在于差需求。
我们根本不差钱,国内的富老头们有得是钱,问题是,我们自己都处在资产荒的状态,我们的很多资金都在出海投资。
而且我们当下真正的问题也不是说不让谁投资,而是投资人他觉得市场饱和了,生产过剩了,他看不到需求。
而我们向外部世界提供的全是生产型的资产,国内唯一的避险资产是三核房产,这是富老头们的独享,和外部世界无关的。
如果你对外不提供避险资产,或者金融资产,那即便你再去鼓励,人家投什么呢?
而且,哪怕这两点都不提,我给你开放市场,那些非美发达国家的企业,真的能卷赢我们本土的企业么?
他连自家市场都没把握守住,他会有信心抢夺你家市场么?
所以国外投行的这个逻辑听起来很有道理,实际上搁到现实中,根本行不通。
人少了你还可以考虑做做甲方,玩玩金融,人多了不存在选择题,你全都得要。
换言之,竞争是无可避免的。
海外机构只有一句话说的是对的,就是扩表。
扩表这句话我喊了一年。
扩表是为了促使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转换。
后者,我喊两年了。
我们当下只剩一个问题,分配问题。
用那天财富底层逻辑里的比例来说事儿,太少的人拿了67%,或者远比这个多;太多的人拿了30%,或者远比这个少。
那么办法只有一个,就是3%向未来借钱。
把远期想象,映射到当期,没钱的,他就会有钱花,或者,他预期改变了,敢于借钱花了。
而有钱的,他就会继续有钱赚,因为想象被放大了。
他觉得他自己还有钱赚,他就不会走嘛。
那么你这个结构即便拉得更开了,但是没关系,它依然可以保持稳固。
你去看那天财富底层逻辑里面引用到的智者们,就会发现人类历史上所有顶级的智慧,都是相通的。
所有问题的解决方案到最后都是加杠杆,无非加谁的杠杆。
当居民部门加不动杠杆的时候,就要学会加时间的杠杆,加外部的杠杆,加想象力的杠杆。
俗称你不花钱,我帮你花。我只有帮你花钱的过程中,让你觉得你还是赚到的,你才会愿意让我帮你花。
这就是3%要做的事儿。
花不动的,让他赚;花得动的,让他花,大家才会配合。
我问你们,你们是想赚呢?还是想花呢?
如果是想赚,那不就是那天第九个话题,你要反过来想,正如芒格曾经做过的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