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很快就会发现,他学慈禧的打法,最大的受益者只会是中国
读者让我点评几个小时前,特朗普凌晨推出的关税政策。
我想起电视剧走向共和里面慈禧的一段台词,对这个宣战,对那个宣战,总共对11国宣战,光绪都看懵了,亲爸爸这是奥特曼附体了么?
那么特朗普呢,他如同慈禧加强版,对柬埔寨关税49%,对越南关税46%,对泰国关税36%,对瑞士关税31%,对印度关税26%,对韩国关税25%,对日本关税24%,对欧盟关税20%,对英国关税10%……..
这个名单太长太长了。
读者让我点评,我直接援引纽约时报的观点。
纽约时报认为,特朗普关税幅度远超预期,打击面远超预期的影响主要有以下。
对美国的正面影响。
就是税收收入大幅度增加,预期增加6万亿美元的收入,可以大大缓解美国36万亿的债务。
就这么一条。
负面影响有一箩筐。
1、会引起所有被美国加关税国家的对等制约。
你对我加关税,我也会对你加关税。
美元如果继续向以往那样保持强势货币的姿态,叠加各国的对等关税之后,将极不利于美国的出口贸易。
意思是说美元本来就很贵,不对美国加关税我都不想买你家产品,何况加了关税之后。
而你美国对全球加,全球也只能反过来对你加,于是,你美国的商品,就显得更贵了。
2、会引起美国进口商品的大幅度涨价,从而使得通胀更难治愈,增加美国民众的生活成本,并引起GDP的下降。
3、中国将是美国这一轮普遍关税政策之下的最大获利者。
因为美国和各国之间的贸易关系恶化,而中国与美国之外的各国之间,依然采用此前的贸易模式。
也就是说,中国与非美国家继续在运转昔日的国际贸易体系,美国孤立了一圈,孤立了自己。
这是来自外媒的观点。
我基本上是认同的,在这个基础上,给读者们做进一步的分析展开。
首先我们看出口贸易,我认为特朗普的想法是分阶段的。
纽约时报说得对,长期看影响美国的出口贸易,因为美国几乎得罪了所有国家。
但是短期看,美国一阶段想要解决的问题并不是以后出口给谁,而是当下的制造业回流。
特朗普在一阶段想要做的事情是我不向全世界采购了,我想自己生产,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那么这个阶段下,是没有出口问题的。
等制造业真的回流了,等真的有出口问题了,到时候再减关税,再拥抱过去的全球贸易模式,刺激自己的出口不就得了?
非常商人的想法,每个阶段都寻求对自己最有利的模式。
但是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就是人性问题。
作为商人,你敢在美国投产么?
反正如果是我,我不敢。
因为我没有办法确定你特朗普到底能够执行多久。
特朗普可不是电视剧里的慈禧,过了几年,如果特朗普说了不算了,作为商人,我都投产了,你让我咋整?
因为我的竞品的价格不是我定的,是关税决定的。这会子关税高,我觉得投产有得赚,等关税不在了,进口商品冲击之下,我还有竞争力么?
制造业又不是直播网红,说有就有,那东西厂房设备砸下去,动辄数年。
而要形成产业链,要形成全产业链,要一个个都敢跟投,你看看我,我看看,彼此观望的时间算进去,没有20年,是不可能的。
特朗普如今都80了。
基于人性,如果商人们彼此观望,迟迟不扩产,你觉得会怎样?
一方面进口的价格大增,一方面自产的能力不足,除了通胀,看不到别的可能。
担心的不只有纽约时报,包括高盛在内,都很担心。
高盛主要担心的是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因为这些价格上升,全都会转嫁给消费者。
消费者无力负担,进而影响企业利润,拖累GDP0.5个百分点,拖累美国经济。
至于纽约时报说的,最大的受益者将是中国,我觉得,更多的是一种劝谏。
他们在对特朗普表达,你这么个搞法,杀敌800,自损1200,得不偿失。
他们说的最大的受益者是我们,是长期视角,如果美国一直这么干,那最后只能全世界都不陪美国玩,你自己玩吧。
但是短期来看,所有人都是有损失的,包括我们,因为从此进入了贸易壁垒阶段。
我们也有损失的,我们失去了美国这个客户。
作为世界工厂,我们从头到尾并不想失去任何客户,我们本着开门做生意,把所有人都当顾客的店家心态。
但是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某个顾客非要怎么样,只能由他去。
何况他是要和全世界都这样。
所以对出口是不利的,但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外部越是紊乱,我们越是可以期待下下阶段内部的刺激幅度。
所谓外需之外,就只能靠内需嘛,对国内某些机灵的投资人,特朗普的一意孤行,或许是利好。
那么我们把话题拉回美国。
特朗普这么做,实际上是治标不治本的。
按照我们那天讲的财富的底层逻辑,阶层的产生真相,美国这个国家,相当于从汉初,走到汉末这样一个阶段。
这个过程中积累的矛盾实质上是分配比例之间的问题。
美国刚建立的时候,可能是3%,37%,60%,后来变成3%,67%和30%,到现在变成3%,87%和10%。
很多人分蛋糕的比例从60%一路下降到30%,到10%,怎么办呢?
只能3%不断向未来借钱,去补贴这些人的消费,这才是36万亿美债的来源。
特朗普的想法是说,包括传统盟友欧盟,英国在内的外国人都对不起美国,集体赚了美国的钱,所以他要加关税。
但实际上,美国与全球之间的关系从来都是平衡的。
财富世界里有两个部分,贸易与金融。
你站在贸易的角度,美国对全球几乎都是逆差,似乎是大家合伙在赚美国的钱。
可是,你站在金融的角度,这些国家赚了美国的钱之后,钱呢?钱在哪儿?
钱又流入了美国,以投资的方式流入了美国,进入了美国的金融市场。
也就是说,美国贸易上是逆差的,金融上是顺差的,财富上,是平衡的呀。
你不让大家从贸易上赚你的钱,你要玩自给自足。
那么请问,没有了顺差的这些国家,拿什么钱去投资美国?
美国的金融市场没有了来自全世界的这么多钱持续不断的注入,何以维系?
人不可能揪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拉到空中,美国也不可能贸易顺差的同时,金融顺差。
这是常识啊。
如果美国的富老头们发现不再有来自全世界的源源不断的钱注入美国金融市场,请问,他们赚什么钱呢?
他们没得赚,为什么要留在美国呢?难道是图美国人勤快?成本低?要合伙帮着特朗普搞制造业么?
如果美国的金融无法提供长期回报,那资本的钱,一定会外流的。
即便出于经济以外的考量,出于意识形态的考量,他们也会考虑类似日本这样的地方,就如同巴菲特前些年早已布局的那样。
那真就如美国媒体担忧的,这么做的结果不是让87%的蛋糕逐步流入10%,缓解3%向未来借的债务,而是外流了。
而如果特朗普真能把这件事执行且长期执行下去,那我们那天聊财富底层逻辑里的第八个话题的抄底策略。
就未必能兜得住了。
当然,我相信,大概率他是执行不下去的。
因为万事万物都遵守能量守恒,钱的流动遵守,人也遵守。
我原以为特朗普会逐步扶植美国的制造业,慢慢形成美国制造业的既得利益群体,等到这个群体成长起来,再让制造业的力量去对抗金融业的力量,逐步形成平衡。
但没有想到年迈的特朗普这么刚,在制造业既得利益群体连个萌芽都还没有的情况下,直接以一人之力,力压全美资本。
这个先破后立的打法,短期内无法形成任何既得利益群体的支援,他的自信简直是,让我不由得想起三国演义里司马懿的台词:
诸葛亮食少而劳多,岂能久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