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不是你把孩子送去美国学什么,而是他回来你让他干什么?
那天讲时代落幕,有很多家长读者问我关于留学的事情,尤其是赴美留学。
我选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通过剖析它,来看看在下一个时代里,留学这件事的走向。
这个读者是做加工制造业的,产品的客户就是美国。
他原本打算让孩子赴美留学,就是为了跟客户近,现在觉得未来十分不明朗。
我是这么看的,你首先要弄清楚你自己那个小工厂的方向。
到底是制造,还是贸易?
做贸易的他不一定非得自己制造,做制造的,重点就不一定是对外贸易,你的竞争力是你的产品,对外贸易只是手段,而且是之一。
还有个问题体现在你这个孩子到底是要他回来接班的?还是要让他自己闯?
都需要你弄清楚中美的教育差别。
我们想弄清楚中美这两个国家的教育差别,首先要弄清楚这两个国家之间的差别。
我们是最大的出口国,最大的生产型社会,所以我们是制造业立国。
美国是最大的进口国,最大的消费型社会,所以他们是金融科技立国。
制造业立国,你的人才梯队一定是阶梯状的。
厂长,副厂长兼产品线负责人,车间主任,拉长,工人。
这中间每一个人都需要培训,副厂长不能掉链子,工人也不能掉。
一个产品,十个模块,每个模块的合格率是90%,那么对不起,这个产品的合格率就只剩35%了。
制造业的特点是线性依赖关系特别强,就像我们奥运会开幕式里面,一群人集体表演,谁都不能掉链子。
一个环节出错,整个节目垮掉。
所以我们的基础教育非常强,我们的细节教育非常强,我们的考试非常严格。
你考了99,对不起,很多人都能99,要升学,你得考100。
反过来,如果是金融科技立国,你的人才结构就是两极的。
俗称巴菲特,和伺候他的那些人。
你去看巴菲特总部的那几十个人,除了巴菲特,和准备给他接班的少数天才交易员,其余是什么?都是后勤保障人员。
他的工作不需要层层传达。
而那个厂长,最后是需要工人帮他落实的,但是巴菲特不需要。
他身边的人更多的是帮他拿个东西,帮他买杯咖啡,帮他充个话费,帮他修下电脑。
这更像是亚里士多德带着他的弟子们,在庄园里漫步,研讨学术问题,周围的人是给他们提供饮食的,打扫卫生的。
所以你看美国的奥运会开幕式,更多是个人表演才艺,其余的人你不需要上台,学会鼓掌就行了。
那么如果是这样一种人才结构,就没有必要重视基础教育。
俗称天才总会冒出来,你那么较劲他到底是99还是100,没多大意思。
在国内,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多一分你就是状元,少一分你就落榜了。
在美国,GRE满分没那么大优势。
他们是金融科技立国,天才们把重点搞定就可以了,如果你是伺候人的,考99分的,也不见得会比考70分的买回来的咖啡香。
伺候人的,你啥水平无所谓,差不多得了。你真以为摆个茶杯都要用线拉齐啊。
当然,这也是美国当下矛盾的根源。
红脖子们并不是说真的没吃没喝,他们的不满体现在,他不想再给硅谷华尔街当泊车小弟。
他不想再干伺候人的服务业了,他也想证明自己。
工人不见得挣得多,但是给了你一种你有技术,你有价值,你被需要,你被依靠的感觉。
泊车小弟不见得挣得少,但是给你一种你没有价值,只是在伺候人,看客人脸色的感觉。
但这件事当下去看,已经为时太晚,美国的基础教育,都是跟不上的。
等你重新重视加减乘除,把合格的工人教育出来,只怕都要12年以后了。
好,回到我们的话题。
为什么我要强调彼此教育的不同?
因为涉及到你孩子最终的定位问题。
我们有很多留学的家长,送孩子去美国只是读一个很差的学校,毕业后也是回国,而且从事的是一般性的工作的话。
你当然觉得学非所用。
但如果你自己本身就颇有资产,而且能够把孩子送去哈佛耶鲁,你就会知道他们的教育很有用。
因为他们培养的思路是所谓的领导力,而非执着于细节。
领导力的关键在于某个方向,你能否突破?
突破不一定要你做完的,突破的意思是说你开个口子,然后你就要能够吹。
通过吹牛,不断地聚拢资源,让别人去给你填补内容。
我举个很经典的例子就是胡适。
胡适就是非常经典且优秀的美式教育的成功案例。
他写的那个中国哲学史大纲,实际上没有内容,就是个目录。
好比说,我要做电商平台,一堆的TO DO,接下来,招码农们去填坑吧。
这就是领导型人才。
我开一个方向,我能把牛皮吹出去,我有名气,资本市场信我,给我资源,然后我拿着钱,无论是把这个活儿,招了一批人来做,还是外包给某个东方的生产型社会,都算我做成功了。
第二种就是金融型人才。
我都不一定非要自己写个什么大纲,我只要精通预期管理,精通市场运作的模式,我在金融市场里就足以赚钱。
因为所谓的全球化,大体上还是美国的大企业,把制造业部署在东亚,通过贸易顺差赚到的美元。
最后依然会通过购买美国国债,或者投资美股的方式,或者以风险投资初创企业的方式,回流进入美国的金融市场。
既然这里是全世界最大的猪肉集散中心,那作为搬运猪肉的金融从业者,是不是满手沾油?
美国的教育强项,就是这两类人。如果你不是为了成为这两类人,实际上意义不大。
因为你会发现,学非所用。
我不知道读者们是否观察过一个现象,你观察国内的大厂,越是和实体接近的大厂,越是更愿意招211以及普通985的学生。
他们并不是很乐意招国内那几所顶流院校毕业的。
你比如菊厂,就很典型。他们做的东西不是游戏之类的,他们做的更多的还是接近于实体的,比如交换机,手机。
特别顶流院校的学生,天然的就会把自己定位成领导型人才,或者金融型人才。
你让他亲自填坑,他是没兴趣的,他更想开辟一个方向,然后叫别人帮自己填坑。
所以说,特别优秀的人,骨子里都是一样的。
那我们回到教育,考清华,这是努力能解决的?还是钱能解决的?
实际上都解决不了,这基本上是一个命的话题。你孩子有没有那个命。
但是考藤校,就不一样了呀。
只要你的水平能考得上211,加个几百万的运作,就能读藤校。
一下子把一个无解的题,变得有解。等同于211的水平只要努力就可以,几百万只要掏钱就可以。
而你说,你并不是想要培养这种领导型人才,将来让他去讲故事,去融资;也不是想要培养这种金融型人才,将来让他去美国的资本市场里覆雨翻云。
你就为了让他回家,进厂,那当然没用。
学非所用呀,你家那个小厂,下辈子也上不了市,那堆工人不给发工资,预期管理一个你试试?
你故事讲给谁听?产品不好,客户摔你脸上;要不回尾款就是得喝酒求人。
这就是我那天在时代落幕第五个话题讲到的纠缠问题。
你太纠缠了,我们太多家长,包括很多人自己,都太纠缠了。
我不是讲六十分万岁,我是在告诉很多人,你学了很多无用功,还以为那是一百分。
你考了一堆的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却无用武之地,不得已只身去送快递。
为什么?
因为你不知道你学的那堆东西,它的使用场景是什么,它的触发条件是什么。
昔日,还在全球化的这个状态里时,已经发生过无数次这样的悲剧了。
很多人留美之后,回国,发现自己什么都做不了。
很多国内很优秀的,比如副厂长,去了美国,只能刷盘子。
这就是我那天讲时代落幕时,刻意用游戏打的那个比方。
你从头到尾点的冰系的技能树,你去了火系,去了冰免的环境,你怎么混?
你善于金融还是善于讲故事?你说都不擅长,你是个副厂长,善于制造行业的执行。
人家告诉你,我这里没有,你去刷盘子吧,那个最接近于实体行业。
看到了么?美国的岗位是为两头提供的,哪儿哪儿你都不挨着,那你当然觉得自己无用武之地。
你觉得自己是100分,问题是,人家只承认其中40分。
所以我那天讲的不是六十分万岁,我讲的是六十分策略。
六十分策略不是说你可以偷懒,而是说,在需要你的那六十分里,你得做到位。
我们很多人的问题在于需要你的那六十分,你做不到位,不需要的地方,你点了一堆。
也就是说,你练的这个人物,你点的这些个技能树,和你要打的场景篇幅,对不上。
那就叫白努力,白用功,白辛苦,更重要的是,你还浪费了一个人最宝贵的东西。
那就是光阴,那就是机会成本。
你本可以的,弄清楚所处时代,弄清楚环境差异,你本可以的。